佛陀出家前貴為王子,享有榮華富貴,但他到宮外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修行人的景象,對於人生有了深刻的體悟。這正是架構人生的四部曲,如同任何事物的成、住、異、滅一般,一個人再快樂,不能免除生老病死苦,歌德說:“算算你這一生中快樂的日子,加起來不到兩個星期。”快樂不可能伴你一生。
佛陀解釋人生八苦,除了生老病死之外,還有四種苦,分別是:
(一)愛別離苦:你愈是疼愛、喜歡、不舍的人,愈是要和你生離死別,這是人生一大苦。
(二)怨憎會苦:你愈是怨恨、討厭、不願意見到的人,愈是和你長伴左右,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這也叫人痛苦不堪。
(三)求不得苦:你愈想得到、愈想要的東西,愈是要不到,有些人一輩子求名求利,卻弄得一身孑然或一生臭名,真是痛苦萬分。
(四)五蘊熾盛苦:人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五蘊煩惱時時在心中燃燒,有苦難言。人生八苦真的是“千人千般苦”。個中的苦點滴在心頭,隻有自己明白。
佛陀一生教育的主旨,就是在教導苦和苦的息止,四聖諦就是講這個問題。苦要從哪裏根絕呢?從“因”上根絕,“從哪裏來,叫它回哪裏去”,要息止苦必須從苦因上去滅除,人為什麼會痛苦?放不下金錢、名位、權力、愛情??為什麼放不下?在於執著一個“我”,有我所以會有“我愛”“我要”“我有”,一切痛苦的根源在執著。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執著的生命是痛苦的,放下就離苦了。我們一直認為生老病死就是苦,其實它們隻是苦的載具而已,如果不執著“有我”和“我所有”,就沒有苦。
四聖諦的意義
1.苦諦:說明世間是苦果。
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
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
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2.集諦: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
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
3.滅諦:說明解脫與證果。
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
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
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
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
這是指出世間的果,
就是解脫、清淨的境界——涅槃。
4.道諦:說明離苦的道路。
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應該修學。
指出世間的因,學習、掌握修道的方法,
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諸法無我——“我”是沒有自性的
要理解“無我”似乎有點困難,因為明明有我:一切的行為,喜樂悲傷的感覺那麼真實,親戚朋友也都曆曆在目,怎麼會無我呢?
我們的問題在於看不到一切法的實相,如同見到彩虹當做實有一般,其實彩虹隻是陽光的折射所映照的光影,並無實有。如果不明白光線折射的道理,就會以為是個具象的實體,執假為真。
試想我們在黑暗中點一柱香,把香拿來繞圓圈,遠處看好像一個圓形的光圈,事實上它不過是一點光的連續晃動。我們的行為、覺受也是一樣,隻是在念念流變中相續成形,但它並非實相。
為什麼我們會執假為真呢?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在無明大海中生死輪回,緊緊抱著一個“我”,所以產生種種的“我見”“我所”“我有”,而不能超脫。
佛家說人是由四大五蘊組合而成的,地水火風所構成的骨頭、血肉、五髒、體溫、血液??哪一部分叫做“我”呢?如果說受、想、行、識是我,思想能單獨成為“我”嗎?五蘊裏找不到一個“我”,所以“我”是沒有自性的。
五蘊自性空,六塵也自性空,鼻子聞到味道以為香。香隻是心識假立的名言,隻是一個概念,你找不到一個叫做“香”的東西,聲、味、觸、法也是如此。
《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因為諸法空相,所以五蘊、六塵、六界、十二因緣,乃至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也自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