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不結籽的玉米棒子(4)(2 / 3)

因此在我看來,對百姓有真情、處理起事情來又有方式方法、能幹實事、能辦好事的梁雨潤,我們太需要他了!在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期望梁雨潤式的幹部越來越多……

後記本文主人公梁雨潤到任山西省信訪局副局長,主抓群眾接訪工作,經他之手處理的民事案件和化解的難題數以千計,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中央、省裏掛名的“老大難”問題。由於文章的篇幅限製,筆者不能一一記述。但在采訪日子裏,所到之處,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梁雨潤同誌在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令我常常敬佩與感動不已。

北京。10月10日,就在筆者正與梁雨潤交談時,突然有人急慌慌地前來向他報告:幾個山西籍的人在中央機關辦公所在地的門口鬧事,誰也勸不動。“那我去一下。”梁雨潤連與我打個招呼都顧不及,起身便走。

一個多小時後,他汗水淋淋地回來了。“對不起啊……”梁雨潤一邊擦著汗珠,一邊向我抱歉道,“剛才把幾個上訪群眾送上回太原的火車了,耽誤你時間了。”一直為突然冒出來的事繃緊神經的我頓時輕鬆地笑了:“你到底有什麼招兒呀?公安警察和別人都治不了的事,你一去就這麼順當地解決了?”梁雨潤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為我跟群眾談得攏。”“怎麼才能談得攏?”“當然首先你得跟他們有共同語言,講話還得有技巧,他們能聽得進去,覺得你沒有架子,與他們平起平坐的,而且要公正、公平地看待問題,從他們的角度思考他們所提出的問題與意見,並敢於作出判斷,承擔責任,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建議,絕對不能用高高在上、簡單粗暴又什麼責任都不敢負的態度對待群眾……”梁雨潤說得很隨便,但我聽後細細品味卻極感深刻。於是也有了下麵筆者和他的幾段對話——“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許多幹部恰恰就是做不到你說的這幾點。”我說。“主要是感情問題。看他對老百姓,尤其是對那些弱勢百姓有沒有基本的感情。沒有了對百姓的基本感情,你就不會感覺別人的事有那麼重要、那麼緊迫,所以你也就不會去認真負責地處理。”梁雨潤說,當他每次看到有老百姓來找他,尤其是看到他們流著眼淚、跪下雙腿來求自己時,就會揪心。

“一個人一輩子、一個家庭幾十年,誰能保證不會出現三長兩短?就算今天你有權有勢,你也保證不了一生都順暢,何況你有後代、你有親朋好友,他們也不出一點問題?想想這些,我們就會對那些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心態好一點,工作勤奮一點,或者態度好一點,把事做得細一點,本來可能很激烈的矛盾就化解了,再難的事也不用拖那麼長時間了……

“當公務員的不辦真事,當幹部的不為群眾著想,怕麻煩,怕惹事,這是我們現行社會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也是導致一些地方的社會不和諧、幹群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梁雨潤深有體會地說,有些事,你早發現、早處理了,就什麼矛盾和衝突也沒有了。你拖著不辦、不處理,麻木不仁,甚至說些難聽的話,做過傷人感情的事,群眾情緒不對立才怪!小問題就一下變成了大問題,局部問題一下變成了全局問題;個人的事、單位的事,一下可能變成了國家和政府的大事了!“所以和諧問題,我認為,重要的問題是要提高廣大幹部和公務員的執政理念、勤政能力以及他們的素質與水平。當然不是說老百姓本身就沒有一點問題,但群眾與執政者產生矛盾和分歧時,執政者是主要因素,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麵。

我經常對一些官員說,你們少請客一次、少外出旅遊一次、少到國外跑一次,省下的錢就能解決一個甚至好幾個群眾的困難了。事實上,我們現在有些地方的幹部和領導,遇到需要為群眾解決一些經濟困難時,就說沒錢、沒錢。應該承認我們國家還不富裕,有些地方財政不算寬裕。可是我們真的就一點能力也沒有嗎?不是的。我舉個例:山西有個地區,有個上訪群眾就是為了15000元的事,與政府鬧了好幾年,當地幹部為這個人光到北京一次次接他回去花的錢就有15萬之多!如果那裏的幹部和領導會算一筆賬的話,這個群眾的問題不早解決了嘛!遺憾的是,我們一些地方的幹部和領導並不算這樣的賬,他們隻算給群眾解決困難時要花多少錢是如何如何的‘沒辦法’,可從來不說為應付和處理這些群眾工作的過程中所花費的成本。全國各地一年光為應付和處理群眾上訪事件所花費的人力財力不計其數,數額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