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2章 及時刹車,重整人生行囊(43)(1 / 1)

其實工作中也是一樣的,當你的思維僵化了的時候,退一步,先放下,去休閑,也許最好的結果就出來了。

英國長壽研究的總裁大衛?昏特告訴我們,“如果你離開辦公桌在馬路上散一會兒步,那麼你會在下一秒鍾精神振奮,也更能夠投入工作。”在英國的倫敦,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不會再去討論工作上的事情,工作之餘,都是在享受閑靜的時光。這樣做,能使人們在工作的時候更專注。

人們總是在失去牽掛後,才知道什麼是空洞與寂寞;失去了甜蜜,才感到痛苦與惋傷;失去感情,才懂得擁有與珍惜。痛過了,才懂得如何去經營和維護,放棄過,才懂得適時的堅持,在得到與失去中我們慢慢地認識自己。得到的同時其實也是失去,在你得到美貌的同時,你也許會失去智慧:在你得到快樂的同時,痛苦也許正悄悄的來臨了。

希爾.西爾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園環失去了一個部件,它旋轉著去尋找這個部件。因為缺少這個部件,它的滾動非常緩慢,這使得它有機會欣賞沿途的鮮花,可以與陽光對話,同蝴蝶吟唱,和地上的小蟲聊天。而這是它在完整無缺、快速滾動時沒能享受到的。但當它得到那個部件後,因為滾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從容欣賞花,也沒有機會聊天,一切都變得稍縱即逝。”

是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一定是失去好,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得到好,人生沒有絕對的事。在某些時候,失去的同時也得到了,而且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要多。

英國的偉大詩人彌耳頓,最傑出的詩作是在雙目失明後完成的;德國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最傑出的樂章是在他的聽力喪失以後創作的;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個把天才演奏到極致的奇人。他們被稱為世界文史上三大怪傑,居然是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不計較利害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