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序尊倫——茶禮(2 / 3)

此外,隨著寺廟茶禮的日益完善,寺廟中還開始設置“茶堂”,供僧家辯佛說理、招待施主佛友品茶之用。還在法堂左上腳設茶鼓,按時敲擊召集僧眾飲茶。宋代詩人林通的《西湖春日》詩:“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說的正是這一景象。此外,在寺院一年一度的掛單時,要按照“戒臘”年限的先後飲茶,稱“戒臘茶”。平時,住持請僧眾吃茶,稱“普茶”。在佛教節日或朝廷賜杖、衣時,往往舉行盛大的茶儀。

宋代時,寺廟還常常舉辦大型茶宴。而這些茶宴多是在僧侶間進行,儀式開始時,眾僧圍坐在一起,由該寺主持法師按一定程序泡沏香茗,以表敬意,再由近侍獻茶給眾僧品嚐。僧客接過茶,打開蓋碗聞香,舉碗觀色,接著品味,用以讚賞主人的好茶和泡沏技藝;隨後進行茶事評論,頌佛論經,談事敘誼,類似於今天的聯誼活動。

後來,元人德輝修改了“百丈清規”,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加以規範,對出入茶寮的禮儀及“頭首”在廳堂點茶的過程都有詳細說明。最為重要的是,它還將茶禮等級化,即依照客人的身份,獻不同檔次的茶。

延伸閱讀

“百丈清規”中的巡堂茶禮(譯文節選於《旦望巡堂茶》)

住持在佛堂說法完畢,說:“下座巡堂吃茶!”於是眾僧按念誦經文時的排列方法依次站好。然後眾僧按規定的方式巡回入僧堂。剛來的修行者與侍者繞到佛的後麵,眾僧巡回一圈之後站到定位上。堂前鍾響七下時,住持進入僧堂燒香,在僧堂裏巡回一圈坐到規定的位子上。接下來知事入僧堂,先向佛行合掌禮,然後到住持前行合掌禮。一聲板響後,由首座領頭,眾僧們在僧堂內按一定的路線再巡堂一圈。這時,知事、侍者和剛來的人走在隊伍的末尾。負責燒香的侍者在僧堂中間的香爐邊行禮,然後進香。之後為僧堂內外的香爐一一進香,將餘下的香放回原處後,行歸位禮。這時,鍾響兩下,侍堂的僧人手持茶瓶進入僧堂,行禮斟茶之後退出。這時,鍾響一下暗示開始收茶碗,鍾再響三下暗示住持退場,接下來便是首座、眾僧依次退場。

傳統的待客茶禮

飲茶真正的生命來自民間,老百姓們在日常飲茶中不僅品味著茶的清香,也在品味著生活的甘甜。尤其是民間的待客茶禮,不但曆史悠久,而且極具民族特色,是中國茶禮文化中的常青之樹。

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以茶待客、以茶示禮。凡有客人到來,主人定會捧出一杯熱氣騰騰的清茶,這是基本的禮儀,可以表達主人的敬意。同時,主客也可以在飲茶時共敘情誼。這一傳統禮儀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據史書記載,早在東晉,太子太傅桓溫就“用茶果宴客”,吳興太守陸納以茶招待來訪的謝安。到了宋代,隨著飲茶之風盛行,這種待客茶禮也就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客來敬茶的基本原則

首先是注重茶的質量,有賓客上門,主人家往往將家中最好的茶葉拿出來款待客人。敬茶往往以沸水為上,因為用未開的水衝泡的茶葉,一定浮在杯麵,這會被認為是無意待客,有不夠禮貌之嫌。如果時間倉促,不得不用溫水敬茶或先端涼茶待客,主人應先向客人表示歉意,並立即燒水,重沏熱茶。

其次講究敬茶禮節。主人敬茶時,必須恭恭敬敬地用雙手奉上。講究一些的,還會在茶杯下配上一個茶托或茶盤。奉茶時,用雙手捧住茶托或茶盤,切忌捏住碗口,舉到胸前,輕輕說一聲“請用茶!”這時客人就會輕輕向前移動一下,道一聲“謝謝!”或者用右手食指和中指並列彎曲,輕輕叩擊桌麵,表示“雙膝下跪”的感謝之意。

此外,客人為了對主人表示尊敬和感謝,不論是否口渴都得喝點茶。客來敬茶,體現的是以茶為“媒”,首先是為了向來客示敬,其次也是為了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清煩解渴,再者也表達了主人讓客人安心入座和留客敘談之意,使氣氛更加融洽。

不同地域的敬茶之禮

安徽人的茶禮非常講究,主人家首先端上醇香的熱茶。給客人上茶,雙手上為敬。茶滿八分為敬,飲茶以慢和輕為雅。有貴賓臨門或是遇喜慶節日,講究吃“三茶”,就是棗栗茶、雞蛋茶和清茶,三茶又叫“利市茶”,象征著大吉大利、發財如意。

在湖南懷化地區芷江、新晃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同胞喜歡用甜酒、油茶招待客人,請人進屋做客,要用酒肉相待,對客人還有“茶三”(吃油茶要連吃三碗)、“酒四”(酒要連喝四杯)、“煙八杆”(煙要連抽八袋)的招待規矩。

西南人敬茶講究“三道茶”,每道茶都有含義。一道茶不飲,隻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談、暢飲;三道茶上來即表示主人要送客了。

茶諺中的待客茶禮

民間流傳的很多茶諺之中也深諳以茶待客之道,如:“嫩茶待客”:在產茶區,茶農們多以上好的茶葉待客。茶農熱情好客,平時自己多飲粗茶,客人上門則敬以細茶。閩西客家人家家備茶,有嫩、粗兩種。粗茶置於暖壺內衝泡,自飲解渴;嫩茶為待客之用。客來,先遞上一杯茶,以小茗壺衝泡,用小杯品茗。

“禮遇長者”:陝西農村如鄉賢長者、至親老人來家,主家多用煎小罐罐清茶的方式敬奉。因煎小罐清茶所用為好茶、細茶,煎大罐罐麵茶,則用粗茶、大路茶。

“因客製宜”:江南飲茶,有在茶葉中另加搭配的習俗。若來客為老年人,加放幾朵代代花,一是香氣濃鬱,二是祝福老人子孫代代富貴;來客若為新婚夫婦,則杯中各放兩枚紅棗,寓有甜甜美美、早生貴子之意。

延伸閱讀

以茶待客的起源

相傳,客來敬茶的風俗是從三國末年開始的。此前,從皇宮貴族到民間百姓,普遍都是用酒待客,以表示主人對客人的敬意。三國時,吳國最後一個皇帝孫手下有個叫韋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可是茶量卻很大,一次能喝上幾大壺。於是孫準許他在酒宴上以茶代酒,但不可外傳。不久,孫在宮中宴請重臣,皇上和大臣幹一杯酒,韋昭就喝一杯茶。從早晨喝到中午,幾個大臣醉倒在桌子底下,韋昭反而勁頭十足帶頭幹杯。皇上和滿朝文武百官都已大醉,隻有韋昭沒醉。這消息傳開後,宮廷和民間便形成了用茶代酒接待客人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