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哈薩克族的奶茶
哈薩克族最為普遍的食物就是手抓羊肉和奶茶,這與當地的風俗和自然條件有關。喝奶茶已成為當地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蒙古族奶茶不同,它是用小湯勺舀上用稠厚的牛奶放在茶碗裏,再先後兌入茶汁和白開水,再放上兩塊方塊糖,便可以用蘸著酥油、蜂蜜飲用。哈薩克族牧民習慣於一日早、中、晚喝三次奶茶,中老年人還得在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人從遠方來,那麼,主人就會立即迎客入帳,席地圍坐。好客的女主人當即在地上鋪一塊潔淨的白布,獻上烤羊肉、、奶油、蜂蜜、蘋果等招待,再奉上一碗奶茶。然後一邊談事敘誼,一邊喝茶進食。喝奶茶對初飲者來說,會感到滋味苦澀而不習慣,但隻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會感到喝奶茶實在是一種補充營養和去膩消食的最佳飲料。
瑤族打油茶
瑤族飲食中盛行一種“打油茶”,它做法講究、佐料多樣、香氣逼人,營養豐富,具有特殊的風味。因此,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瑤族人總喜歡用油茶來款待客人。
據說,明朝時千家洞瑤人不交皇糧,官府派兵清剿,於是千家洞瑤族人逃到了廣西恭城一帶,其中有一支瑤族八房人,人數比較多,選擇了地勢較平坦的嘉會定居下來,他們到此後不僅延續了瑤族的文化,而且帶來了瑤族的美食——油茶。嘉會瑤族的油茶之所以得到傳播,是因為嘉會瑤族定居在茶江河邊,掌控者茶江水道。清朝時,在茶江上打漁的人,都要向他們交稅。他們建有唐黃廟,每三年舉行一次盛大的廟會,對前來參加廟會的外族人,八房人都用打油茶盛情接待。所以,附近各族群眾都來踴躍參加,喝油茶及油茶待客的習俗得以傳播。
“油茶”,又稱“打油茶”或“煮油茶”。主要流行於廣西東北部、貴州東南部和湖南西南部等地區,是瑤族、侗族、苗族、壯族等民族的傳統食品,其中瑤族的油茶最具代表性。
瑤族有家家打油茶、人人喝油茶的習慣。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早餐前吃的稱為早餐茶,午飯前吃的稱晌午茶,晚餐前吃的稱為後晌茶。
打油茶的製作工藝
打油茶的製作類似於烹炸食品,第一步是炸“陰米”(陰米即是將糯米蒸熟晾幹而成),將茶油 (其他植物油不能用)倒入鐵鍋之中,將油燒熱煮沸後,把陰米一把一把地放入油鍋。當陰米被炸成白白的米花浮在油麵,米花蕩起湯油後,放在竹製的小盤內。第二步是炒花生仁、炒黃豆、炒玉米或其他副食品。第三步是煮油茶,茶葉一般用當地出產的大葉茶,也有的是用從茶樹上剛采下的新鮮葉子,講究的必須選用“穀雨茶”,一定要在清明至穀雨采摘的,要求芽葉肥壯。凡芽長於葉、葉柄稍長、雨水葉、紫色葉、蟲傷葉、瘦弱葉一概不取。煮油茶前,先把茶葉放在碗內,用溫水浸泡片刻,準備好切成片狀的生薑和蔥花。等鍋熱了,放入茶葉和生薑,並用木槌將其搗爛,然後加進水、油、蔥、鹽等熬煮十分鍾左右,香氣四溢的油茶就做成了。
打油茶的食用方法
瑤族打油茶雖然叫“茶”,但並不是單純的飲料,它更像是一種日常的食物。瑤族人進餐時,全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主婦把碗擺在桌麵上,在每隻碗內放上少量蔥花、茼蒿、菠菜等,然後用滾開的油茶一燙,隨後再加入兩匙米花、花生、黃豆等佐料,最後由主婦一碗一碗遞給全家人吃。瑤族的打油茶集鹹、苦、辛、甘、香五味於一體,早上喝它食欲大增,中午喝它提精養神,晚上喝它消除疲勞;盛夏喝它消暑解熱,嚴冬喝它祛濕驅寒。瑤族人日常食用油茶時,副食品也可視具體情況增減,當然也有隻飲油茶的吃法。但如果是招待客人,那麼就需準備豐盛的副食品了。
打油茶的待客之道
在瑤族的習俗中,打油茶不僅一種生活必需品,更是當地待客的一種禮俗。按瑤族的風俗,凡是到家裏來的客人,不喝飽油茶是不準走的。主婦給客人敬上油茶後,還會在碗旁擺上一根筷子,筷子是用來撥碗裏佐料的。主人敬茶的次數最多可達十六次,最少不少於三次。如果客人喝了三碗不想要了,那就用筷子把碗裏的佐料撥幹淨吃掉,然後把那根筷子橫放在碗口上,主人就不會再給客人添油茶了,如果筷子總往桌子上放,主人就會給客人繼續添油茶。
延伸閱讀
侗族的“油茶會”
侗族人也喜好喝油茶,而且還舉辦規模不等的茶會:
小型油茶會,一般是親戚之間在春節期間的小聚會。人數一二十人,可輪流招待吃油茶,互祝新年愉快、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大家談談笑笑,氣氛祥和歡樂。
中型油茶會,大都是娶媳婦、嫁女兒、生小孩、新居落成的主人家請客吃油茶。這種油茶會一般有三四十人參加,人們紛紛前來向主人道喜祝賀。
大型油茶會是在全寨男女青年聚會、議事、娛樂時舉行,或者是為寨與寨之間的男女青年間的社交活動而舉行的。譬如,某一寨的男女青年要到另一寨去集體做客,為了商議準備事項而舉行的油茶會,就是大型油茶會。另外,集體做客回來,對方送了糯米,就要舉行全寨油茶聚會,慶賀這次社交活動的成功。這種油茶會的規模可達到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