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茗著奇書——茶典(1 / 3)

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

出:評各地所產茶的優劣,並將唐代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按品質分為四級。

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

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了然。

陸羽《茶經》的曆史意義

《茶經》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的曆史、產地、中功效、栽培、采製、煎煮以及飲用都作了充分的闡述,對茶樹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奠定了現代茶樹栽培技術的基礎,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同時,《茶經》中提出的茶道精神和茶藝、茶道要素,也推動了茶文化的形成,是當代茶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故此,《茶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茶文化在唐代中期的正式確立。

延伸閱讀

陸羽棄佛從文的傳說

“茶聖”陸羽,是個孤兒,是被智積師撿到並撫養成人的。相傳,陸羽雖然在廟中長大,卻對佛門之事毫無興趣,更不願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因此,陸羽執意要下山求學,遭到了智積師的反對。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茶藝。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衝茶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師麵前時,師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奠定了中華茶文化的基礎。

趙佶與《大觀茶論》

《茶經》問世之後,相繼出現許多茶學專著,其中《大觀茶論》就是一部代表性的茶學著作。它是宋徽宗趙佶禦筆所著的茶書,從茶葉的栽培、采製、烹點、鑒品,到點茶、藏焙的方法都進行詳細的描述,至今還有很大的借鑒和研究價值。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的第八任皇帝。趙佶多才多藝,卻治國無方。他在位期間疏於朝政,政治腐朽黑暗,但他精通書畫、音律等,對茶藝也極為精通。他自己嗜茶,也提倡人們飲茶。他以禦筆編著了舉世聞名的茶書《大觀茶論》,這在我國曆代君王中是絕無僅有的。他認為茶是靈秀之物,飲茶除了可以享受芬芳韻味,還令人清和寧靜。宋代鬥茶之風盛行,製茶工藝精湛,貢茶品種繁多,都與趙佶愛茶有關。

《大觀茶論》包括序、地產、天時、采擇、蒸壓、製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20項,比較全麵地論述了宋代茶業、茶道的發展情況、茶葉的特點和當時茶事的各個方麵。全書2800餘字,其中對采摘、製作、品嚐、烹煮的論述最為精辟,它反映了北宋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

出:評各地所產茶的優劣,並將唐代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按品質分為四級。

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

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了然。

陸羽《茶經》的曆史意義

《茶經》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的曆史、產地、中功效、栽培、采製、煎煮以及飲用都作了充分的闡述,對茶樹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奠定了現代茶樹栽培技術的基礎,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同時,《茶經》中提出的茶道精神和茶藝、茶道要素,也推動了茶文化的形成,是當代茶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故此,《茶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茶文化在唐代中期的正式確立。

延伸閱讀

陸羽棄佛從文的傳說

“茶聖”陸羽,是個孤兒,是被智積師撿到並撫養成人的。相傳,陸羽雖然在廟中長大,卻對佛門之事毫無興趣,更不願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因此,陸羽執意要下山求學,遭到了智積師的反對。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茶藝。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衝茶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師麵前時,師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奠定了中華茶文化的基礎。

趙佶與《大觀茶論》

《茶經》問世之後,相繼出現許多茶學專著,其中《大觀茶論》就是一部代表性的茶學著作。它是宋徽宗趙佶禦筆所著的茶書,從茶葉的栽培、采製、烹點、鑒品,到點茶、藏焙的方法都進行詳細的描述,至今還有很大的借鑒和研究價值。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的第八任皇帝。趙佶多才多藝,卻治國無方。他在位期間疏於朝政,政治腐朽黑暗,但他精通書畫、音律等,對茶藝也極為精通。他自己嗜茶,也提倡人們飲茶。他以禦筆編著了舉世聞名的茶書《大觀茶論》,這在我國曆代君王中是絕無僅有的。他認為茶是靈秀之物,飲茶除了可以享受芬芳韻味,還令人清和寧靜。宋代鬥茶之風盛行,製茶工藝精湛,貢茶品種繁多,都與趙佶愛茶有關。

《大觀茶論》包括序、地產、天時、采擇、蒸壓、製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20項,比較全麵地論述了宋代茶業、茶道的發展情況、茶葉的特點和當時茶事的各個方麵。全書2800餘字,其中對采摘、製作、品嚐、烹煮的論述最為精辟,它反映了北宋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茶葉品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