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茗著奇書——茶典(2 / 3)

趙佶精研茶葉,深知茶葉品質的形成與茶葉的生長地、生長環境、采摘、蒸壓、製造等緊密相關。製造茶葉,芽葉、器具必須潔淨,火功要好。當天采摘的芽葉當天加工,不然將影響茶葉的品質。這與今天做出好茶的基本要求完全一致。同時,在水的選用上,則以山泉之水為上。趙佶指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準得。”

茶葉的鑒別

趙佶提出,茶的色澤,以當天采摘當天加工的為最好,隔天加工的則差。精品茶湯晶瑩透亮,茶芽細小實重。如趙佶在論及茶葉的品質時認為:“茶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之全。”又說:“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和美具足,人盞馨香四達,秋爽灑然。”即說茶味甘甜,茶香濃鬱,色澤光潤為好。

茶藝的規則

《大觀茶論》最精彩的部分是“點”篇,即對茶藝茶道規則的論述。此篇見解精辟、闡述深刻,總結了當時上層社會人士普遍流行的點茶法,對點茶的茶藝技法做了詳盡的描述。《大觀茶論》首先指出了“一點法”和“靜麵點法”的不正確之處,詳細描述了如何正確的點好茶:要點出上好的茶湯,必須取茶粉適量,注入水的方法還要得當,要經過七次注水和擊拂,才可用飲用。

茶道精神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從文化學的角度提出了茶道精神。宋徽宗在序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衝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對茶人的飲茶心境和情性陶冶做了高度概括。

宋徽宗以茶葉專家姿態撰寫的《大觀茶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僅促進了茶業的發展,同時推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最終使得宋代成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興盛時期。

延伸閱讀

趙佶“以茶封官”的荒誕之事

宋徽宗趙主政期間奸臣當道,民不聊生,也出了不少荒誕之事。因為趙嗜茶如命,故而宮廷鬥茶之風盛行,為了滿足皇室奢糜之需,貢茶品目數量愈多,製作愈精。宋徽宗也大量提拔貢茶有功的官吏。宣和二年庸臣鄭可簡創製了“銀絲水芽”,製成了“方寸新誇”。這種團茶色白如雪,故人們稱之為“龍團勝雪”。因此他深受趙的寵幸,升至福建轉運使。以後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到各地山穀去搜集名茶,得到一種叫“朱草”的名茶,鄭可簡又讓自己的兒子去進京貢獻,果然也因獻茶有功而得官。之後,鄭可簡大擺宴,親朋好友都來祝賀,他得意地說:“一門僥幸”。他侄子則因朱草被奪而憤憤不平,當場就頂了一句:“千裏埋怨”。事後,有人譏諷趙“以茶封官”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許次紓與《茶疏》

跛腳文人許次紓的傳世之作《茶疏》,主要從茶的產地、製茶之法、收藏、用水、煮茶方法、品飲、環境等諸多方麵進行了論述,被後人譽為“深得茗柯至理,與陸羽《茶經》相表裏”,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許次紓(1549—1604年),字然明,號南華,明代錢塘人。據相關史料記載,許然明是個跛子,但是他卻很有文采,也是一個性情中人。傳說他愛好搜集奇石,又好品泉,還很好客。雖然自己沒有多少酒量,但宴請賓客時卻經常是通宵達旦,有飲則盡,非常爽快。許次紓的父親是嘉靖年間的進士,官至廣西布政使。許次紓則因為有殘疾沒有走上仕途,終其一生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詩文很多,可惜大部分都已經失傳,隻有《茶疏》還留傳於世。

產茶之地

關於產茶,許次紓認為南方比北方更適於種茶,科學地闡述了茶產地對氣候條件的要求。他還發現錢塘諸山北麓所產的茶葉,由於施肥過勤,使茶芽生長過快,鮮葉內涵成分積累時間過短,造成茶葉香氣不足。

製茶之法

關於采茶,許次紓認為穀雨前後是采茶的最宜時節。炒茶則不宜久炒,鮮葉入鍋要適量,火也不易過大,否則容易使茶香散失。炒茶所用的木材要選用細枝條。炒製茶葉時,先用小火,待到鮮葉柔軟時再用大火,快速炒幹。

藏茶之道

瓷甕是收藏茶葉的最適宜器具。用來貯茶的瓷甕必須幹燥,四周圍以厚箬,中間存放茶葉。茶葉取用的時間也有講究,陰雨天則不宜開甕,必須等到天氣晴朗之日。而取茶之前,先要用熱水洗手,擦拭幹淨之後再行取茶。

煮茶之具

對於煮茶用水,許次紓提出,“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由此可見擇水的重要。他提出,“古人品水,以金山中冷泉為第一,廬山康王穀為第二,今時品水,則以惠泉為首”。煮茶的器具也不要用新的,因“新器易敗水,又易生蟲”。

泡茶之法

茶具在泡茶之前就要準備好,而且必須保持茶具幹燥和潔淨。木炭也要先燒紅,目的是去其煙氣,以免煙氣進入茶湯之中。木炭燒紅後再放上盛水的器皿,泡茶之水既要燒開又不能煮老。烹茶時先要洗去沙土,這對茶性的把握很重要。取茶也特別講究,切忌茶葉提早取出。而是水好入壺之後,即刻把茶葉投入壺中,加上蓋子。並快速除去第一次浸潤的水,這與今天茶藝中常提到的“洗茶”有相似性。之後再次衝人沸水,利用水進入茶具中的衝擊力使茶葉翻滾,這樣茶葉的香氣才顯露出來。

茶具選擇

許次紓在談到茶具時精簡地提出了選擇的原則和標準,其中包括產地、材質、做工、製作名家等。指出銀製的茶具比錫的好,劣質的紫砂壺對茶的滋味、品質影響極大,不宜采用。

飲茶氛圍

古人對於飲茶環境頗有要求,一般會在住所之外另建茶寮。茶寮建造要求“高燥明爽,勿令閉塞”,這與我們今天建造茶館時要求“幹燥潔淨,寬敞亮”是完全一致的。許次紓還提出“粗童、惡婢”不宜用,其中深含道理。品茗本來是一件高雅之事,粗童、惡婢與這一氛圍格格不入。此外,寮內的擺設也很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