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許次紓品茗的“三巡”之道
許次筆下的飲茶氛圍,是傳統文人茶的典型代表。他認為名優綠茶以一巡、再巡為好,他在《飲》一章提出的“三巡”之說頗有生活情趣:“一壺之茶,隻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餘嚐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十三餘,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陰矣。”“三巡”之說可能是從宋代大文人蘇的茶詩名句“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似佳人”生發開來的。比較之下,“佳人”之比高雅,“三巡”之說則有女性之嫌。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的“三泡”之說,與“三巡”之說異曲同工。
蔡襄與《茶錄》
北宋蔡襄不但是一位大書法家,也是一位茶文化學家,他編寫的《茶錄》標誌著中國傳統茶藝的形成,也開創了茶藝美學的境界,是宋代茶書的代表之作。
蔡襄,字君謨,諡忠惠,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慶曆三年(1043年)知諫院,進直史館,兼修起居注,次年知福州,轉福建路轉運使,監造小龍團茶,名重一時。後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樞密直學士知福州、端明殿學士知杭州。他還是一位書法家,與蘇軾、米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
蔡襄不但在文學方麵造詣較深,而且對植物學也頗有研究,他生於茶鄉,習知茶事,又兩知福州,采造北苑貢茶,茶文化造詣頗深。尤其是農藝名著《茶錄》影響很大。《茶錄》作於皇佑三年(1051年),傳世版本達十餘種。
《茶錄》的寫作緣起
蔡襄之所以編寫《茶錄》,就不得不提丁謂,這個人的人品和為政之道在曆史上貶多於褒,然而在中國茶文化史上,他卻是一個重要人物,宋代的北苑貢茶龍團鳳餅的創始人便是他。宋鹹平年間,丁謂任福建轉運使,他在監製龍鳳貢茶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所觀所感進行了一番理論總結,撰寫了《北苑茶錄》三卷,這是我國第一部記載北苑茶事的開山之作。十分遺憾的是,《北苑茶錄》沒有流傳下來。
蔡襄作為一個行政官員,他在丁謂任福建轉運使40年後,有幸忝列其職,盡力監製貢茶,他將丁謂創製的北苑大龍鳳團,改成小龍鳳團,又奉旨製成“密雲龍”,使北苑貢茶在質量上更上一層樓,愈發名揚天下。他在長期實踐中,成為製茶和品茶的行家,他有感於陸羽《茶經》沒有談及建安茶,丁謂的《北苑茶錄》隻談建安茶的采造之法,“至於烹試之法,曾未有聞”。於是蔡襄在皇佑三年(1051年)撰寫了這本《茶錄》,這也是北苑茶典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茶書。
《茶錄》的內容和特色
蔡襄的《茶錄》共19目,分為上下二篇,上篇茶論,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熠盞、點茶10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與烹飲方法;下篇器論,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9目,談烹茶所用器具。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北苑茶的品質、品嚐、保存及茶器具的特色。據此,可見宋時團茶飲用狀況和習俗。
蔡襄作為宋代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他以藝術的眼光來分析北苑貢茶的烹試,首先他強調茶飲過程中的“色彩美”,提出了茶色貴白的美學觀點。為了使茶色更白,他用紺黑色的兔毫茶盞,在黑白分明的強烈對比中,茶湯之色更為鮮明;第二,在北苑茶的味與香方麵,他大力推崇茶的“真”,追求北苑茶的真香正味。因此他反對宋代盛行在茶中加入香片的做法。這種貴白貴真的觀點,表明了蔡襄在茶飲中所孜孜追求的自然之美。
《茶錄》雖然篇幅簡短,僅800字,但是內容卻豐富而精到,是一部具有美學意蘊的茶典,其中所反映的美學思想,是茶文化向更高階段發展的重要標誌,《茶錄》也成為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力的論茶專著之一。
延伸閱讀
蔡襄的茶事
蔡襄極為愛茶,在他老年得病後,卻不能飲茶,但他每日仍以煮茶品器為樂,可見其嗜茶如命。曆史上也有很多他與茶的一些趣聞:有一次,他與蘇舜元鬥茶。蔡襄使用的是上等精茶,水選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蘇舜元選用的茶劣於蔡襄,用於煎茶的卻是竹瀝水。結果,在這次鬥茶中,蔡襄輸給了蘇舜元。蔡襄還有一段趣聞:一天,歐陽修要把自己的書《集古錄目序》弄成石刻,因此就去請蔡襄幫忙書寫。雖然他倆是好朋友,但蔡襄一聽,就向歐陽修索要潤筆費。歐陽修知道他是個茶癡,就說錢沒有,隻能用小龍鳳團茶和惠山泉水替代潤筆,蔡襄一聽,頓時欣喜不已,說道:“太清而不俗。”於是,兩人會心而笑。
羅廩與《茶解》
明代茶人羅廩不僅從小愛茶,還親身種茶、製茶,並結合自己十餘年的切身體會,撰成了《茶解》。此書不僅提出了茶葉園藝的概念,而且對茶葉的種植和炒製技術也進行了革新和總結。
羅廩,明朝寧波慈溪(今寧波江北區)人,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家、學者、隱士。他的家鄉也是貢茶產地,他生活在明朝後期萬曆年間,此時皇帝怠政、政治腐敗,淡泊名利的羅廩就就歸隱山野,開辟茶園,以植茶、造茶、品茶為生,過著閑情逸致的生活。雖然生活清貧,但立誌不渝,鍥而不舍,總結前人經驗,親自參與實踐,曆經十載,於萬曆三十三年著成《茶解》。
《茶解》全書約3000字,前有序,後有跋,分總論、原、品、藝、采、製、藏、烹、水、禁、器等十目,對茶葉栽培、采製、鑒評、烹藏及器皿等各方麵均有記述,既科學,又富有哲理,不僅弘揚了中華茶文化,更起到了傳播茶葉科技知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