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浸染著生活的方方麵麵,茶事也自然會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
所以,從古至今的許多戲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和場景,有的甚至全劇皆以茶事為背景或題材,如昆曲《茶訪》、元雜劇《蘇小卿月夜販茶船》等等。
茶與戲劇的深厚淵源
戲曲是通過茶館進入城鎮的,現代的戲園、劇場是由早年的茶園、茶館演變而來的。茶館在唐代已經出現,在宋代發展很快而且相當發達,當時京城的茶館已成為茶客的消閑之地及藝人賣藝之所。早期的戲曲是在鄉村廟台或曬場上表演的,進入城市則借茶園為演出之所,宋元時在茶園中尚無專設的戲台,以賣茶點為主.演出為輔,茶客一邊品茶,一邊聽曲,看戲是附帶性質。及至清代,不少茶園始改造成設有戲台的茶園,經過長期的發展,茶館與戲園合二為一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茶館是戲園的前身。
茶與戲曲的劇種、服裝、腔調等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劇種上,如采茶戲就是從民間的采茶歌、采茶舞、采茶燈、花燈戲、花鼓戲等脫胎發展起來的。“茶衣”,則是一種戲曲服裝,一般是藍布短衣,大領、大襟、半身,為劇中扮演各種不同行業的角色所穿。可能最初某一劇中茶房穿這種服裝,舊戲班裏就把這類腳色行當統稱為“茶衣醜”,是京劇文醜的一種。在腔調上最為典型的是“黃梅戲”,舊稱“黃梅調”,就是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它的腔調,就是在不少地區采茶戲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曲調也均為采茶調。
采茶戲
茶不僅廣泛地滲透到戲劇藝術之中,而且在我國還有以茶命名的戲劇劇種。這種劇種是在茶區人民創作茶歌、茶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他們以采茶歌、茶燈歌舞為表現形式,通常以小旦和小醜進行表演。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於茶事發展而產生的獨立劇種——“采茶戲”的國家。
關於采茶戲的起源,相傳在唐明皇時代,宮廷中有一位教練舞女的歌舞大師雷光華為了逃避死罪而逃往江西南部,隱姓埋名於九華山,以種茶為生。雷光華在與當地人民共同生活、勞動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演唱藝術同地方小曲和采茶的動作糅合起來,從而創造了采茶歌,也就是民間所稱的“茶燈”。起初“茶燈”隻演唱“十二月采茶調”,後來逐步發展,音樂不斷豐富並融入茶農的生活情節,到了明末清初,便形成了極富鄉土特色的以茶舞演故事的采茶戲。
采茶戲的種類很多,根據流行地區的不同,分為江西采茶戲,閩西采茶戲,湖北的陽新采茶戲、黃梅采茶戲、蘄春采茶戲、粵北采茶戲、桂南采茶戲等,雖然各具特色但都保留著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鬱的生活氣息。采茶戲的傳統劇目很多,有數百個,如《四姐下凡》、《烏金記》、《菜刀記》、《私情記》等。其內容除生活小戲外,表現生離死別、悲歡離合的劇目也較多,後受其他劇種影響,也演一些宮廷袍帶戲,但數量很少。
延伸閱讀
雜劇經典——《吃茶》
《吃茶》選自明代王世貞的雜劇作品《鳴鳳記》,其中描寫了權臣嚴殺害了力主收複河套的夏言、曾銑之後,深明大義的兵部車駕司主事楊繼盛繼續上書皇帝,痛陳嚴的十大罪行而慘遭迫害的故事。其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是第五出《忠異議》,講述的是秉精忠的楊繼盛,拜訪附勢趨權的奸臣趙文華。兩人在奉茶、品茶之中,旁敲側擊地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的爭鬥,楊繼盛借茶發揮,怒斥奸。其中有一段對話:“楊先生,這茶是嚴東樓(嚴之子)見惠的,何如?”“茶便好,隻是不香!”“香便不香,倒有滋味。”“恐怕這滋味不久遠!”楊繼盛乘吃茶之機,借題發揮,怒斥奸雄趙文華,可謂淋漓盡致。後來的昆劇豐富和突出了這段情節,並把這出折子戲定名為《吃茶》。
畫卷中的茶文化
在中國美術史上,曾出現過不少以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幾乎每個曆史時期,都有一些代表作流傳於世。
茶與畫有著先天的緣分,有記載的茶畫有120多幅,但是由於茶畫是作於紙或是絹上,很多都已經朽毀,所以保存下來的也就是40餘幅。通過這些茶畫作品,可以直觀的了解古代茶事活動的具體情況,對研究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有較大的曆史價值。
唐代的《蕭翼賺蘭亭圖》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茶畫是唐代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畫麵描述的是唐太宗為了得到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寫的《蘭亭序》,派謀士蕭翼從辯才和尚手中騙取真跡的故事。
據載,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得知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藏於會稽辯才和尚處,遂降旨令其人宮。辯才心存戒心,一口否認,太宗隻得放其歸去,並令蕭翼智賺此帖。蕭翼喬裝打扮成一介書生的模樣,帶著一些王羲之父子的雜帖,來到辯才和尚的寺廟,謊稱自己是從山東來的,偶從此處路過,和尚便留他在寺中留宿。蕭翼知識淵博、談吐風趣,辯才和尚十分欣賞他的才氣,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並引為“知己”。蕭翼談及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誇稱自己隨身所帶的帖子是世間絕好的藏品。辯才說“這不足為奇,貧僧藏一絕品《蘭亭序》”,並取給蕭翼欣賞。蕭翼牢記藏所,次日會同地方官到寺中取得“蘭亭”真跡回長安複命。
《蕭翼賺蘭亭圖》上的辯才和尚的位置處於畫麵的正中,與對麵的蕭翼正侃侃而談。蕭翼恭恭敬敬袖手躬身坐於長方木凳之上,似正凝神傾聽辯才和尚的話語。一侍僧立於兩者之間。畫麵的左下角為烹茶的老者與侍者,形象明顯小於其他三人,老者蹲坐於蒲團之上,手持“茶夾子”,正欲攪動茶釜中剛剛投入的茶末,侍童正彎著腰手持茶托盞,準備“分茶”。此畫將機智而狡猾的蕭翼和淳樸的辯才和尚描繪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