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李清照飲茶助學
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在《金人錄後序》中,記錄了她與丈夫趙明誠回到青州(今山東青州市)故第閑居時的一件生活趣事:那時他們經常共同讀書,“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簽題”。每天飯後必作“飲茶助學”遊戲,勝者者先品茶為快,常玩得茶傾杯覆,興盡而散。據儉石錄後岡載:“……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後。”當時,李清照夫婦利用飯後間隙,一邊考記憶,一邊飲茶。這種能增強記憶,促進學習效果的“飲茶助學”的佳話,一直為後人所傳頌,也為茶事增添了很多風韻。
僧人茶文化概覽
鄭板橋曾說過“自古山僧愛鬥茶”,這句話十分精確的道出了僧人鬥茶的嗜好。實際上,自佛教傳入中國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僧人的種茶、製茶、品茶更是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
北宋時期,僧人的鬥茶活動十分活躍,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切磋茶葉的色、香、味和品飲的方法,這對茶葉種類的增加和品質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各大寺廟都大興種茶、采茶、製茶,人們稱之為“佛茶”。所以,這些寺廟裏的僧人們也都善於品飲,並美其名曰“茶禪一味”,這使僧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佛教在唐代更為盛行,所以茶與佛教的關係也就更為密切了。佛教重視“坐禪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雜念,專注於禪境,以達到“輕安明淨”的狀態,這就要求僧人們蓮台打坐、過午不食。而茶則有提禪養心之用,又可以祛除饑餓,所以就選茶作為其修行的飲品。僧人茶文化影響主要有以下三點。
促進了茶藝的發展
僧人對茶的熱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對茶藝的追求上,並將它作為日常娛樂的一部分,比如宋代佛門中的鬥茶、分茶。此時的茶技已經發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創造出了茶藝美學,這在中國曆史上是很少見的,沒有哪個朝代如此熱衷於鬥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對品茶方式的貢獻。以分茶為例:分茶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烹茶遊戲,善於此道者,能在茶盞上用水紋和茶沫形成各種圖案,當時人也稱這一技藝為“湯戲”。而這種獨特的藝術美的創造,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功於僧人的貢獻。
其次,僧人對茶的種植與品種的培育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來各寺院都遵循一條祖訓:“農禪並重”。可見製茶、售茶對僧人的影響,許多名茶都是由和尚製的,如“碧螺春”產於洞庭水月院山僧、武夷岩茶也由寺僧製作、蒙頂山茶的采製也由僧人經手等等。
加強了與世俗的文化交流
宋代的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請許多文人名士前來赴會。茶宴上,要談佛經與茶道,並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這樣就使得佛教文化與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機會,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延伸閱讀
李清照飲茶助學
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在《金人錄後序》中,記錄了她與丈夫趙明誠回到青州(今山東青州市)故第閑居時的一件生活趣事:那時他們經常共同讀書,“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簽題”。每天飯後必作“飲茶助學”遊戲,勝者者先品茶為快,常玩得茶傾杯覆,興盡而散。據儉石錄後岡載:“……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後。”當時,李清照夫婦利用飯後間隙,一邊考記憶,一邊飲茶。這種能增強記憶,促進學習效果的“飲茶助學”的佳話,一直為後人所傳頌,也為茶事增添了很多風韻。
僧人茶文化概覽
鄭板橋曾說過“自古山僧愛鬥茶”,這句話十分精確的道出了僧人鬥茶的嗜好。實際上,自佛教傳入中國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僧人的種茶、製茶、品茶更是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
北宋時期,僧人的鬥茶活動十分活躍,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切磋茶葉的色、香、味和品飲的方法,這對茶葉種類的增加和品質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各大寺廟都大興種茶、采茶、製茶,人們稱之為“佛茶”。所以,這些寺廟裏的僧人們也都善於品飲,並美其名曰“茶禪一味”,這使僧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佛教在唐代更為盛行,所以茶與佛教的關係也就更為密切了。佛教重視“坐禪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雜念,專注於禪境,以達到“輕安明淨”的狀態,這就要求僧人們蓮台打坐、過午不食。而茶則有提禪養心之用,又可以祛除饑餓,所以就選茶作為其修行的飲品。僧人茶文化影響主要有以下三點。
促進了茶藝的發展
僧人對茶的熱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對茶藝的追求上,並將它作為日常娛樂的一部分,比如宋代佛門中的鬥茶、分茶。此時的茶技已經發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創造出了茶藝美學,這在中國曆史上是很少見的,沒有哪個朝代如此熱衷於鬥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對品茶方式的貢獻。以分茶為例:分茶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烹茶遊戲,善於此道者,能在茶盞上用水紋和茶沫形成各種圖案,當時人也稱這一技藝為“湯戲”。而這種獨特的藝術美的創造,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功於僧人的貢獻。
其次,僧人對茶的種植與品種的培育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來各寺院都遵循一條祖訓:“農禪並重”。可見製茶、售茶對僧人的影響,許多名茶都是由和尚製的,如“碧螺春”產於洞庭水月院山僧、武夷岩茶也由寺僧製作、蒙頂山茶的采製也由僧人經手等等。
加強了與世俗的文化交流
宋代的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請許多文人名士前來赴會。茶宴上,要談佛經與茶道,並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這樣就使得佛教文化與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機會,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徑山茶宴”。徑山,位於天目山東北高峰,處於浙江著名的產茶區。徑山寺始建於唐,到宋時十分有名,宋孝宗親自禦筆題額“徑山興盛萬壽禪寺”,從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禪林之冠”,而茶宴也舉辦了將近一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