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唯識學的產生及其史略(1)(3 / 3)

(第二節)唯識學之始祖

彌勒(梵名為Maireya)菩薩,意譯為慈氏,被認為是瑜伽行學派的開山祖師,為佛滅後九百年頃之印度人,為大乘唯識學的創建者。現存漢譯藏經中,造立者署名為彌勒菩薩者,有《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等;於《藏文大藏經》中,除上述諸論外,尚有《現觀莊嚴論》、《法性分別論》、《大乘究竟要義論》。相傳彌勒為無著菩薩之師,創倡瑜伽唯識之教理,後傳無著。另據《婆藪盤豆法師傳》所載,無著嚐上兜率天,向彌勒菩薩谘問大乘空觀之理,因其師亦名彌勒,後世遂將之視為當來佛之彌勒。這是將兩個年代不同的彌勒混而為一了。然而,究竟曆史上是否有彌勒論師之實在人物,至今未有定論。至上述所舉為彌勒之著作,實際上或為無著菩薩綜合諸先賢之學說,而假托彌勒所作者。

俄國學者歐帕米勒()認為,傳說龍樹因文殊菩薩啟發而作諸論,無著則蒙兜率天彌勒之神力而作諸論。日本學者山口益承此說,將彌勒所作之《中邊分別論》、《大乘莊嚴經論》、《法性分別論》等之注釋者、論說者,均視為無著一人,而認為彌勒僅為靈感之啟發者,乃是一生補處之將來佛。學者拉莫特()同意此說,並補充說明,認為成立時期稍遲的大乘經典,每每有借托聖言為權威之傾向,故懷疑彌勒論師之曆史的真實性。日本學者宇井伯壽則反對此說,主張彌勒論師為真實的曆史人物,他創瑜伽行學派,造立上舉諸論,由無著筆錄下來。

這些問題應留待學術界討論。彌勒在佛教史上被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幾乎可以說超過任何一位大乘論師或者行者。從信仰的角度上說,從原始佛教聖典《阿含經》到大乘佛教經典,都以為他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曾經七佛受記,為釋迦牟尼佛的輔佐,現正在兜率內院說法,等待釋迦牟尼的世紀結束後,他就正式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現在的地位稱為“一生補處”。換言之,他就是下屆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覺的候補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便是釋迦牟尼的法統繼承者,而這個法統的繼承,以人間的觀念來說,是相當長的,要經過八萬四千歲的交遞增減,一百年增加一歲,由十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再由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為一輪次,亦即釋迦牟尼佛的一個法統世紀的結束,才輪到彌勒菩薩的住持時間。此一信仰,在漢傳、藏傳兩大語係佛教中非常流行,顯、密兩宗對彌勒都有深厚的信仰,說他是一位曆史上的思想家,為瑜伽行派的開山祖師,與建中觀學派之龍樹菩薩,一創空宗,一創有宗。在信仰史上,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齊現,說他是未來佛,卻與已成佛的釋迦佛、阿彌陀佛同樣受到大眾的信從。至學術上的彌勒論師,是否就是彌勒菩薩呢?筆者同意日本學者山口益之觀點,這更合乎將佛教的理想世界與理想人生結合在一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