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識所因難,此乃據何教理而立論唯識之問難。對此問難,舉《華嚴》、《深密》、《楞伽》、《維摩》、《阿毗達磨》等經論之諸唯識說而立證,就心內之境不離識,更以四比量論證。
2.四事乖宗難,見世間之事實,時處一定,多有情同緣,如是境中有實之作用,豈非心外有實境佐證之問難。對此問難,答以若定有實境,何以緣同一物,而自他所見不同、感受不同。
3.聖教相違難,若心外無色等實境,佛何以於經中說有十二處之問難。釋此疑難,謂有十二處,非心外有實色等,乃為令了知心外無有實色等諸法。
4.唯識成空難,若雲為令了知法空而說唯識,其識亦應畢竟空無之問難。對此問難,答說破遣心外實有之遍計所執,故說法空無我,非謂根本、後得二智境之依他、圓成之事理亦為空無,故說唯識無偏空之失。
5.色相非心難,色乃有形有質礙,何以之唯識之問難。對此問難,謂眾生無始以來,執著色相有形而受熏習,依其妄分別之熏習力,遂生起似色相之境,此非心外實有之境。
6.現量為宗難,色等外境為現量智之所緣,若無外境,何以現量得知色等之問難。釋之,謂前五識之現量者,乃心內之相分,以此為心外之色等係意識之妄分別,並非現量之故。
7.夢覺相違難,夢中之境醒後知其為妄境,醒時之境卻無此事,不以之為例之問難。對之,謂雖夢境,其夢不醒時自不知妄境,知乃在醒後,故醒時之境亦爾,至廓然大悟,始知其妄。
8.外取他心難,他人心識在自心之外,如以他心智緣(知)他心,是否緣心外之境之問難。對之,謂雖以他心智緣他人之心識,乃在自心之中緣現他人之影像,非親緣他心,故無緣心外之境之失。
9.異境非唯難,續前問,雖非親緣,而自心之外有他心之異境,則是否應唯識之問難。對之,謂唯識非唯一人之識,十方世界有無量之凡聖,一切諸法乃此等凡聖之各自唯識所變,所謂唯識乃遮遣以凡情執著心外有實法之失,成立唯識所變,非謂唯一人之識所變。
(第二節)初能變
第八識阿賴耶識又稱初能變、第一能變、異熟能變。第八識係人界乃至天上界之有情所共之果報,其報由引業牽引,而為恒常相續之總報體,故稱為異熟,或稱異熟能變、異熟識、真異熟。例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與貧富貴賤等個別之果報,係由滿業而來之別報體;然以其報有斷絕,故不稱異熟,而稱異熟生。若自賴耶三位而言,異熟識之名即相當於善惡業果位。關於初能變,可分八門釋之。
一、三相門
初能變識體相雖多,大小共說,有三種相,即自相、果相、因相。自相名阿賴耶,果相名異熟,因相名一切種。
1.自相:自相即自體也。以阿賴耶識為自體相,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
(1)能藏,第八識能含藏前七識諸法的種子,猶如倉庫,能含藏寶貝,故得藏名。此識能含藏雜染種子,故名為種,亦即持義。謂根身種子器界等法,皆藏於識身之中,如影像在摩尼珠內。故曰:欲覓一切法,總在賴耶中,欲覓一切像,總在摩尼內。
(2)所藏,即是所依義;猶如庫藏,是寶貝等所依。此識是雜染法所依處,謂是身根種子器世間所藏處也。以根身等,是此識之相分。如藏中物像,如身在寶內。故曰:欲覓賴耶識,隻在色心中,欲覓摩尼珠,隻在青黃內。
(3)執藏,第七識從無始以來,迷執第八識為自內我故,生起我愛執故。猶如金銀等寶藏,為人堅守,是堅守不舍義。諸有漏法,皆名雜染,非唯染法。有情執為自內我者,是解藏字之義;唯指煩惱而言,不指所知障。不爾,無學應有此名。此不別執為其我所及與他我,名自內我。
三藏之義,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雖具三藏義,但正取第三執藏義,名第八識曰藏,即阿賴耶識,因為我愛執藏的過失重故。但是,第八識如果到了第八識的煩惱障即我愛執藏不現行位,即舍阿賴耶識之名。
第八識共有三位。這八識從凡夫發心到圓證佛果,由於斷證有異,因此第八識的名義有三位的差別:
(1)我愛執藏現行位,聖位七地以前的菩薩、二乘有學,一切凡夫從無始以來名阿賴耶,此雲執藏,到無我執位,這阿賴耶的名稱就舍掉了。
(2)善惡業果位,即從無始凡夫位至菩薩金剛無間道時,乃至二乘無學位,名毗播迦,此雲異熟,至無所知障位,第八識純善無漏,這異熟的名稱也就舍掉了。
(3)相續執持位,即從無始乃至如此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名阿陀那,此雲持執,執持種子根身等,永無棄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