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行,謂此種心所,到處可以相應,故名遍行。而此相應之義。例如眼見花,乃眼識分別此花之境,若彼時因見花而歡喜,即知有隨眼識所起之喜受心所。此遍行心所,又分五種,今略依看花為例解之。
(一)觸……眼識初接觸花
(二)作意……接觸即起看見的意
(三)受……作意見了即有感受
(四)想……感受苦樂後則想象
(五)思……想象了則思維造作
任何心王起現行,此五種心所皆能與之和合而助其作用,是謂“遍行”。
二、別境,此亦有五類。
(一)欲……緣所樂之境而發欲求
(二)勝解……緣決定境能了解
(三)念……懷念以前之境界
(四)定……緣所觀察境令心得定
(五)慧……緣所親境而能簡擇
三、善十一。
(一)信……正信佛法
(二)慚……對己有慚
(三)愧……對人生愧
(四)無貪……不貪名利等
(五)無嗔……遇若不怒
(六)無癡……明了事理又名三善根
(七)勤……精進修行
(八)輕安……吾人身心輕快安適
(九)不放逸……約束自己不敢放棄
(十)行舍……行而能舍不起執著
(十一)不害……不損害眾生
四、根本煩惱六。
(一)貪
(二)嗔
(三)癡與善心所中三善根相反
(四)慢……我慢等
(五)疑……狐疑不決
(六)惡見……或再分為身見邊見等五種
五、隨煩惱,分為小中大,共二十種。
十小隨
忿……忿怒
恨……懷恨不忘
覆……覆藏罪過
惱……對逆境熱惱
嫉……嫉人榮利
慳……匿財不舍
誑……假誑於人
諂……諂媚他人
害……損害有情
……傲
二中隨
無慚……於己不知羞慚
無愧……對人不知愧恥
八大隨
掉舉……暴躁
昏沉……昏昧沉下不任作事
不信……與信相反
懈怠……與勤相反
放逸……與不放逸相反
失念……與念相反
散亂……與定相反
不正知……謬解事理
六、不定共有四種,其性不定為善,亦不定是惡等。
四不定
(一)悔……如悔不賭博是惡,悔不讀書是善。
(二)眠……休養精神為善,失時過多屬惡。
(三)尋……將謀一事,心中尋求
(四)伺……此即尋求較細者。
大概以前所講為“心王”及“心所”,吾輩聽講之後,應思索一下,何謂心王?何謂心所?心王者即八種識,八識何由而起?是皆由藏識中種子發生一切現行,則前七識皆依第八識為根本也。七八兩識非吾人所能見者,而表現於外之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皆由此根本識傳出而起作用,設若此藏識不存在,則外六識亦失其效用,即《中庸》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等是也。由此可知前五識如五窗戶,因各窗形相不同,則所出之作用亦異,然其發源於藏識則一也。亦如此電燈,雖可各處發光,而實出於一總電池。簡言之,則一心而有八種不同之作用,即名八識。又講唯識即是吾輩考查心之作用,共有若幹,然究竟除此八種識之外,尚有別作用否?須知不止此數,蓋八識心王,不過為主要之作用耳。其餘之心所,則為心王之眷屬,所謂附屬作用,完全隨心王而起者也。昨講五十一種心所,實則心所尚不止此,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破除八萬四千煩惱,當知此亦不過簡單言之,使人易知耳。
柒識之四分
凡識或心所,皆各有四分。
識
一、見分……例眼識能分別事物,此為“能分別”者,與鏡之能鑒各物形象無異。
二、相分……是即“所分別”者。例眼所見之物,即名相分,亦如鏡中所現之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