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戰略本身決不是一種新的說服方法,前麵已經敘述過了,範雎對大王的詢問保持沉默,就是將這種“戰略”活用的說服技巧。但是,在中國古籍中,將這種說服方法賦予技巧以外的意義,而有積極的評價的,就是《老子》和《莊子》。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及斯者希”(《老子》四十三章)
“不言之辯,果有深知者,此為天府之謂”(《莊子》齊物論)
不言之教和不言之辯意思相同,皆可解釋為“沉默是最有說服效果的”。
《莊子》之《徐無鬼》篇中,曾借孔子之口更具體的說明“不言之言”的內容。
——孔子周遊列國來到楚,楚王知道了立刻為他擺設席宴,當時有宰相孫叔敖和賢者市南宜僚同坐。
席中,楚王問孔子道:
“今日和先生見麵,我想古代的賢者亦不過如此,能否請先生賜教?”
“我學會了‘不言之言’,尚未對任何人說過什麼話,但今天我就說一句吧!”
孔子繼續說道:
在座的市南宜僚先生,在白公勝謀求叛變時,他玩著投擲小布袋的遊戲招待對方的使者,因此化解了家老子西、子期兩家的危難。另外,孫叔敖先生則一邊盡興舞樂一邊深思遠慮,籌謀計策挫敗了外敵,因此楚國人民才能過著和平安樂的生活,您二位的做法,確實地實踐了‘不言之言’的教誨。”
這完全是個寓言,登場的人物也未必符合史實,且孔子是否有這種思想也是個疑問。《莊子》一書中,常常提到孔子,借孔子之口表達莊子的思想,所以這個“不言之言”與其說是孔子的思想,不如說是莊子本身的思想。莊子的這種思想,後來以“老莊思想”流入道教中,給予後世的中國人很大的影響。中國的政治家多多少少都接受了“不言之言”是最理想的說服方法。
總結:牢記“沉默是金”的定律,多看、多想、多做、少說,才容易幹出成績。另外,沉默給人的印象是成熟、穩重,深沉而有才學。
3、人際脈絡關係中左右逢源
老子說過,人不能無群。寧可忍辱負重,也要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要學會做到左右逢源,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以屈求伸,也常常是有遠大誌向者所為。以屈求伸,常是有遠大誌向者所為。忍辱負重,左右逢源,全靠精神支撐,對這樣的成功者,是不敢用運氣來詮釋的。
漢時皇後鄧綏就是以自己的謙恭謹慎,左右逢源,終得皇上的蔭封。
鄧綏是東漢和帝劉肇的皇後。她自幼性格柔順,甘願委屈自己以寬慰別人。她5歲的時候,有一次,祖母為她剪發,由於老眼昏花,不小心將鄧綏的前額碰破。鄧綏強忍疼痛,一聲不吭。別人問她:“你這樣做,難道不知疼痛嗎?”鄧綏答:“不是不知疼痛。祖母疼愛我,為我剪發,我若喊痛,就會傷她老人家的心,所以我忍住了。”這件事反映出鄧綏屈己慰人的品格。
東漢永元年,鄧綏被選入宮,成為和帝的貴人。第二年,另一個貴人陰氏,因身為貴戚被立為皇後。從此,鄧綏格外謙卑小心,一舉一動皆遵法度。對待與自己同等身份的人,鄧綏常常克己下之,即使是宮內隸役,鄧綏也不擺主子的譜。有一次,鄧綏得了病。當時宮禁甚嚴,外人不能輕易進宮。和帝特意恩準鄧綏的母親兄弟進宮照顧,並且不做時間上的限製。鄧綏知道後,便對和帝說:“宮庭禁地,對外人限製極嚴,而讓妾親久留宮內很不合適。人家會說陛下私愛臣妾而不顧宮禁,也會說我受陛下恩寵而不知足。這時陛下和臣妾都沒好處,我真的不願您這樣做。”和帝聽後非常感動,說:“別的愛妃都以家人多次進宮為榮,隻有鄧貴人以此為憂,這種委屈自己的做法是別人比不了的。”從此對鄧綏更加寵愛了。
鄧綏得到和帝越來越強的寵愛,不但沒有驕傲,反而更加謙卑。她知道皇後陰氏的脾氣,也隱隱約約感到陰氏對她的忌恨,所以對陰氏更加謙恭。每次皇帝舉行宴會,別的嬪妃貴人都競相打扮,金簪耀目,玉珥放光,環珮叮咚,服裝豔麗。隻有鄧綏獨穿素服,絲毫沒有裝飾。當她發現自己所穿衣服的顏色有時與陰氏相同時,立即就進行更換。若與陰氏同時進見,從不敢正坐。和帝每次提問,鄧綏總是讓陰氏先說,從不搶她的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