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平常的孫武,身為一位將軍,對部下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在他自著的《孫子》一書中,關於他對部下的人心掌握,曾如此寫道:
統率眾多士兵時,如果要懲罰他們必須特別加以小心,也就是說,部下還不太熟練時,如果犯了小小的過失就要懲罰,無法讓部下心服,心不服則難差使。反之,部下已經非常熟練了,如果有了過失而不罰,則過於縱容亦難差使。”
顯然這段話和在吳王麵前對美女們所采取的態度相矛盾,而且,不用說,這段話對於掌握部下的人心,是比較有效果的方法。
孫武也曾這樣說過:
“對待部下,除了平時以溫情交往外,同時也要以威嚴整肅軍紀,如此才是必勝的姿勢。”
隻有溫情是不可以的,隻重軍紀也不行。隻以溫情對待他們,部下習慣了則難以差使;相反地,若隻重軍紀,無法讓部下心服,惟有溫情和軍紀二者並用,才能完全掌握部下的心。
在當今的成功人士當中也有很多例子,他們都能成功地把握住這個度。台灣的吳舜文就是其中之一。
吳舜文在管理方麵要求每個員工都有較高的工作水準,寧缺不濫,廠裏沒有光拿錢不做事的閑雜人員。
吳舜文對工作要求非常嚴格,不僅在台灣,在日本也素負盛名。有一次,日本一家電視台記者到台灣采訪吳舜文。她當時正在主持一個會議,會上正在討論有關新公司成立的章程問題。吳舜文一下子就發現章程中的第一條有失誤,而承辦的會計師嫌麻煩不願更改。她疾言厲色要求修正,以免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當時她的嚴厲態度,完全被電視台人員錄進電視中去了。
日本的女性向來以溫柔著稱,女性也以溫柔為本。當反映吳舜文“嚴厲”形象的電視片在日本放映後,觀眾簡直不相信現實生活中真會有如此威嚴的女強人,以致許多在日本企業界的朋友紛紛打電報問吳舜文,到底是在表演呢,還是在工作?
女強人的稱號不脛而走,聲名遠揚。但是,吳舜文本人對此並不滿意。她認為,一個現代化企業必須走向製度化,然而,在中國搞現代化企業有它自己的特色,單靠製度不行,單靠人情更不行。我們必須在製度和人情之間作出最恰當的安排。她深刻體會到,要與外界硬碰硬地競爭,非得有本事、有實力不成。但是,當你當上了領導,在眾人中建立了權威,就自然跟眾人有了距離。男土們容易縮短這個距離,而作為一個女性又不能像男土一樣,與同事或同業混在一起,喝酒、唱歌,放縱自己。為了彌補這方麵的缺陷,也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她相信執著的付出必然會得到報償。
有一次,她的公司開遊園會,公司、工廠上上下下都來邀請她參加活動。然而,那天她恰好為許多事情而煩惱,精神不爽,實在不想參加。可是,又不願讓同仁失望。她想,去遊園會場露露麵,與大家同樂,是一個大企業“家長”的責任。所以,她強打起精神,穿起運動服,戴上運動帽,暫時拋開心中的愁雲,神采奕奕地到達會場。
她一一光顧了每一個攤位,與同仁家屬打成一片,把吃的東西分給小朋友……幾小時下來,她確實夠累了。但是事隔很久,她仍然感到那次活動非常值得的。
台元公司員工的薪酬比其他工廠高,又是台灣最先實施8小時工作製的廠家。這不僅使機器設備能充分利用,而且讓員工們也可以得到較多的休閑時間。台元公司的廠房都逐步裝上空調設備,員工的宿舍也有冷暖氣,員工上下班有車接送,福利社整天供應餐點,圖書館可供員工閱讀進修之用,其他如免息分期貸款、公費旅遊、員工進修、設立子女獎學金、建立休假及退休製等,福利待遇十分豐厚。
吳舜文這種嚴要求、高福利的恩威並重的管理方法屢見成效。台元公司員工有著高昂的情緒,很少有人離職外流。有的紡織廠把寫著誘惑性字眼“高薪征求熟練女工”的大紅紙貼在台元的大門上,廠裏的工人竟不瞥一眼,側身而過。
總結:作為領導者,應該有自己威嚴的一麵,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須深刻地把握到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當然,也不要忘記仁厚和愛心。
2、攻心的諸葛孔明
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孫子兵法》的經典之筆,也是諸葛先生常用和善用的重要謀略。
提到諸葛亮,大家定會想到“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可謂是廟算如神。至於諸葛亮的評說我就不再多說,還是讓我們先看兩個實例,在實例中品其妙處吧。
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劉琦,小兒子叫劉琮。劉表的後妻偏愛劉琮,劉表聽信後妻的話,也冷落劉琦,劉琦很是苦惱。劉琦聽說諸葛亮學識淵博、智慧出眾,就想求助諸葛亮。
有一天,劉琦來見劉備,劉備正與諸葛亮說話。劉琦哭著拜見劉備說:“繼母不能容納我,望叔父救救我吧。”劉備說:“這是侄兒的家事,怎麼來問我呢?”劉備看了看諸葛亮,意思呈讓他想個主意。諸葛亮笑笑說:“這是家事,我不敢過問啊!”坐了一會兒,劉備送劉琦回去,出門時低聲對劉琦說:“過幾天我讓諸葛亮回拜侄兒,你再求求他,一定會有妙計相告”。劉琦謝著告辭。
過了幾天,諸葛亮代劉備回拜劉琦。劉琦迎人後堂,敬完茶,劉琦說:“先生既來我家,請幫我出個主意吧。”諸葛亮說:“我到你家作客,怎能參與你們的家事?”說罷起身要回。劉琦忙說:“既已到此,多坐一會兒吧!”就挽留諸葛亮,到一密室飲酒敘談。飲酒中間劉琦仍苦苦哀求諸葛亮獻計,諸葛亮不說話。過了一會兒又要告辭。劉琦說:“我有一套古書,先生願意看一看嗎?”就引他上樓。上樓後,諸葛亮問:“書在哪裏?”劉琦拜倒哭應道:“繼母實在容不了我,我無法活下去了,難道先生忍心見死不救嗎?”諸葛亮仍不肯說,起身要下樓,但梯子已被人撤掉了。劉琦說:“我想求教先生良計,先生惟恐泄漏消息,不肯告訴我聽。今天這裏,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話從你口中說出來,隻流進我的耳朵裏,總可以說了吧!”諸葛亮隻得重新坐下,想了想說:“良策有了。”劉琦說:“先生請快說給我聽。”諸葛亮說:“公子難道沒有聽說過申生、重耳的故事嗎?”(申生和重耳都是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獻公寵愛驪姬,想立她生的兒子奚齊作太子,驪姬在獻公處進讒言欲陷害他們兩人,申生不肯逃亡,被迫自殺,重耳逃亡國外,後來返回晉國成為國君。)現在江夏正好少一個防守的將領,公子可以請求帶兵駐守江夏。那樣就可以避免災禍了。”劉琦聽後,非常高興,再一次拜謝過諸葛亮。叫人架上梯子,送諸葛亮下樓回府。
第二天,劉琦求見劉表,說想去防守江夏,劉表猶豫不決。請劉備來商量。劉備說:“江夏是重地,別人防守不太可靠。正好公子願去,我認為此事可以答應。”於是劉表就命劉琦領兵3000人赴江夏鎮守重地去了。
在不得誌或暫時失利的時候,忍讓也是一種立身謀略。其目的是回避了眼前的矛盾之後以圖在適當時東山再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劉琦諸葛亮那裏得到了保身之計。
其實,諸葛亮是故意逼劉琦使出上樓抽梯的絕招,然後把避禍之計說出。而諸葛亮的本意是幫助劉備奪取荊州,偏偏劉備不肯乘劉表內外交困時下手,隻好利用劉琦請求避禍之計的機會,提出鎮守江夏的建議,為劉備將來不敵曹操時,有一個去處。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啊。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掌握國家實權,以再興漢王室為目標,積極籌劃北征事宜。《三國誌》一書也由此進入最高峰,但是,在這之前,諸葛亮卻有必須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西南夷的叛亂。
“西南方異民族大規模的叛亂行動,威脅到蜀漢的根基,諸葛亮也不得不引以為憂。要以武力鎮壓他們雖然是件輕而易舉之事,但因目前正和魏國抗衡,應該避免耗損兵力。如果可能的話,收服他們共同協力合作,也可免於後顧之憂。
諸葛亮征求參謀馬謖的意見。馬謖說:
“西南蠻族憑仗他們險阻的地形,所以不會長期歸服,今日擊敗了他們,明白他們又會掀起反旗。函相一心隻考慮趕快結集全國的兵力北征,和魏決一雌雄,如此一來,本國就成為一座虛城,他們知道後,一定會立刻舉兵反亂。當然,把他們通通殺死可以鏟除禍根,但這不是仁者之道,而且,應該心和心戰,而不是兵和兵戰。所以,請務必要讓他們心服為要。”
諸葛亮對馬謖的進言非常讚賞,於是決定南征作戰的基本要點為“攻心”。
那麼,諸葛亮是如何攻異民族的心呢?反判軍的首領叫孟獲。諸葛亮在出兵之前,對全軍士兵下了公告:“不可殺孟獲,要生擒。”
經過激烈的爭戰,孟獲被俘帶到諸葛亮麵前。諸葛亮帶著孟獲進入他們的陣營,對孟獲說:
“你認為我軍的排陣布置如何?”
孟獲答道:
“就是因為不了解你們的排陣才會失敗,現在我都知道了,下次一定會勝利。”
諸葛亮笑著說:
“這倒有趣,好,把這個人給放了。”
因此,孟獲被捕了七次,七次都被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