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借勢2(2 / 3)

孟獲第七次被抓來時,心裏一直想著“我又來了”,諸葛亮也看出了一點眉目,於是又要釋放孟獲。孟獲這時說道:

“你真是神啊!你也不必再釋放我了。”

所以孟獲就再也沒有離開諸葛亮了。

反亂平定後的統治,諸葛亮采用當地主義,任命反叛軍的首謀渠率為當地的官吏。並且把遠征的軍隊全部撤回到關中,這些措施,也可以說是對當地人的人心收攬術。

平定南方,斷絕後顧之憂的諸葛亮,在那一年之內又攻下成都,更加接近了北征之途。

總結:攻心為上,是孔明先生善用的謀略,值得辦公室的辦公人員在各種場合靈活借鑒和使用。

3、得民心者,得天下

領導者總要有自己威嚴的一麵,也要有溫柔的一麵,要做到令行禁止,就不能忘記仁厚和愛心。孫子熟知掌握人心的重要性,有自己的一套掌握人心的理論,因此,他做到了寬猛相濟,所向披靡。而晉文公和朱元璋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是中國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在中國曆史上,凡成就一番事業者,都懂得此道理。毛澤東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取得最後的勝利,就是因為他深刻地領悟這一點,知道人民群眾需要什麼,所以他得民心。小到一個企業、一個團體也是如此。

在古代規範人們行為的道德標準就是信、義、禮,並以此來判斷一個國家的強弱。春秋王霸之一的晉文公就深刻認識到了民心、民力“可用”。

在公元前636年,晉公子重耳結束了在外流亡的生活,回到晉國,作了國君。這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回國後,就開始訓練他的百姓。兩年以後,晉文公認為差不多了,便準備用其百姓稱霸諸侯。大臣子犯勸阻說:“百姓雖經過訓練,但還不懂得義,還沒能各安其位,不能用。”

晉文公覺得有理,他便想辦法讓百姓懂得義。正在這時,周朝發生了“昭叔之難”。昭叔是周惠王的兒子,他的母親是惠後。昭叔還有個哥哥,是太子,即後來是周襄王。惠後想立昭叔為太子,但沒有得逞便死了。昭叔便逃到齊國,襄王即位後,將昭叔接回來。然而昭叔回國後,又和襄王之後狄隗亂搞。襄王知道後,便將狄隗廢掉。這下觸怒了狄隗的娘家,他們派兵討伐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鄭國。周朝在當時名義上還是名諸侯國的宗主,晉文王決定幫助周襄王返回周朝主政,並用此事教育晉國的百姓什麼是義。他派出左右二軍,右軍攻殺昭叔,左軍往鄭國迎接周襄王返國。周襄王為表彰晉文公的功勞,待之以禮。晉文公推辭說:“這是臣下份內之事。”晉文公用行動告訴百姓對上盡忠就是義。他幫助襄王返國後,又回國致力於便利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他認為這下可以使用百姓了。

不料,子犯又出來勸阻,他對晉文公說:“百姓雖然懂得義,但還不知道信是怎麼回事,還不能用。”

於是,晉文公又想方設法讓百姓懂得信。他率領軍隊攻打原國,命令士兵們攜帶三天的口糧。軍隊圍困原國城池整整三天,士兵們的糧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國還未投降。晉文公就下令退兵。正當晉文公剛退兵時,派出的間諜從城裏出來報告說:“原國已經支持不住,準備投降了。”有人主張再堅持一下,等待原國投降。晉文公說:“當初帶三天軍糧就是準備攻打三天,如今已下令退兵,就應該說話算數。如果不退兵,雖得原國而失去信用,百姓也就失去庇護。得失相比哪個多呢?”由於晉文公利用打原國教育百姓知道信,所以國內民風大變,凡事以信為本,他們作買賣不求暴利,交易分明,不貪不騙。

做到這些後,晉文公又問子犯:“這回行了吧?”子犯回答:“還不行。百姓雖知信、義、還不知道禮,還沒有養成恭敬的風範。”於是,晉文公又在讓百姓知禮方麵作了很多事情。他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每個環節都依照軍禮執行,使百姓看到禮儀。又設立執秩之官來規定百官的等級及職責,使百姓知道對計麼職官行什麼禮儀。百姓們不但如此,還知道根據禮來判斷一件事的是非。這時,子犯說:“民力可用矣!民心可用矣!”

於是,晉文公開始伐曹國,攻衛國,取得齊國之地,解救宋國之圍,大敗楚國軍於城濮,成為春秋王霸之一。

如今,春秋時代稱霸的行為與欲望,早已為人們所不齒,所唾棄,但謀求富強仍舊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當人們在努力使自己國家或企業強大之時,又該如何對待晉文公與子犯他們的行為呢?

曆史發展到了元末,朱元璋又是怎樣樹立威信,怎樣收攬人心呢?下麵所述就是一例。

1355年春,滁陽軍隊缺乏糧草,朱元璋對郭子興說:“不能死守著孤城,隻有攻下和州,才能解決糧草的問題。”郭子興采納了朱之璋的建議,派張天祜攻打和州。在城外,與元兵遭遇,張天祜打敗了敵人,一直追到小西門,湯和奪取了吊橋,經過戰鬥,占領了和州城。郭子興接到捷報,派朱元璋到城中進行安撫。

朱元璋帶領1000精兵,來到和州,發現有的房屋被毀壞,百姓四處躲避,家人被拆散。經過查問,是張天祜部隊破城所為。朱元璋暗自傷心,立即召來張天祜,說:“你攻下和州,自然有功。但從滁陽到這裏,不少人搶劫財物,掠奪百姓妻女,軍中無紀律,這怎麼能使百姓安定呢?你理應中明軍紀,嚴為懲戒。”張天祜是郭子興的舊部,對朱元璋的話並不放在心上,他說:“那都是以前的事,現在就不要再說了。以後我嚴加管束,不再劫掠就是了。”

朱元璋見張天祜袒護屬下,心中很生氣,但沒有表現出來。

不久,郭子興派人送來檄書,命令朱元璋總領和陽兵。朱元璋考慮到張天祜和他的部將,大部分是郭子興的舊部,軍紀散慢已久,未必真心服從自己,並沒有立刻宣讀命令,隻是傳令諸將,第二天在會事廳開商討軍事。

第二天,張天祜諸將首先來到會事廳,依據當時的右為上的俗例,都坐在右邊。朱元璋有意來晚了一會兒,坐在左邊席上。朱元璋讓諸將發表意見,諸將低頭不語。於是,朱元璋侃侃而談,見解精辟,驚得諸將瞠目結舌。朱元璋看到諸將已有敬畏之意,又說:“現在的任務是加固城池。我擔任一半,諸將擔任一半,三日內完成,怎麼樣?”諸將沒有不同意見。三天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完成了任務,諸將還沒有完工。朱元璋召集諸將,宣讀了郭子興的命令。讀完命令,朱元璋麵南而坐,鄭重地說:“我奉主帥命令統帥諸將,不是我擅自專權。今日築城期已到,都未按時完工,若按軍法從事,各位談何罪?”諸將嚇出一身冷汗。朱元璋又說:“築城一事,暫且不究。從今往後,再取違背命令,定斬不饒!”諸將個個稱謝,心中敬服。朱元璋收服了諸將,就命令他們將攻城時劫掠來的財物和婦女,統統發還給百姓。諸將立即照辦。一時間,城中百姓奔走相告,傳為佳話。

總結:要想在百姓中樹立威信,並領導他們,單靠行政命令、鐵的紀律是不夠的,還要博得人心。收攬人心,不僅是方法問題,還是智慧手段問題。

4、閃功給對方,他會死心塌地的賣命

見功就讓,見過就擔,這是管理者籠絡人心的另一種高明手段,也體現了管理者的內在修為和人格魅力。

戰國時代的吳起,他既是一位武將,也是一位優秀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指揮軍隊時,對於收攬部下的人心,更是比別人加倍用心。

這是他擔任魏國將軍時發生的一段故事。他的衣食完全和士兵當中最下級的士卒一樣,睡覺的時候不鋪褥墊,外出時不乘坐馬車,自己的糧食也完全由自己包捆攜帶,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身為一位將軍,吳起的這種行動可以說是極為破例的,甚至有一次,士兵的腳腫痛不堪時,他親自用自己的嘴巴為士兵吸膿出來。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為了討好士兵而力求表現自己的行為,但即使是為了表現自己,能夠做到這麼徹底,做到這種地步,確實是不簡單。

後來,士兵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放聲大哭,於是有人問道:

“你的兒子隻不過是一名士卒,將軍卻親自為他吸膿,你有什麼好哭的呢?”

士兵的母親答道:

“事情不是這樣子的,實際上是前年吳起將軍為這位孩子的父親吸膿,後來,孩子的爹出陣去了,他為了報答吳起將軍的大惠大德,不使他背後受敵,最後終於戰死。吳起將軍知道這件事後,現在他又親自為我兒子吸膿……好像這孩子的命運也已注定了,因此我才傷心地哭起來。”

後來這位士兵的命運如何雖然不得而知,但吳起確實不隻精通用心之術,而且公平無私,很能抓住土兵的心裏,因此他被拔擢為西河之守(地方長官)。

後來吳起因中了別人的陰謀,離開魏國被楚重用,他在楚國依然實行嚴厲的政治改革,結果因反動勢力的興起而死於非命。

從吳起活躍的時代開始約百年以後,戰國時代也過了大半,當時秦已經取得了優勢的地位。但趙國出現了一位名將叫趙奢,他因“閼與之戰”大敗秦軍而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