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有一位兒子叫趙括,自幼學習兵法,在學問上也發揮了他的長處,長大後就立誌要做個天下無雙的兵法家。
有一次,父子兩人在論戰兵法,趙奢一直無法同意兒子的看法,後來趙括之母(趙奢之妻)詢問其原因,趙奢回答道:“上戰場是要奮不顧身拚死一鬥的,但是他的兵法隻是紙上談兵,耍嘴皮子而已,如果他不被任用還好,萬一當了將軍,軍隊恐怕會被敵人打得潰不成軍。”
趙奢死了後,秦馬上興起大軍攻擊趙,最初指揮趙軍的是廉頗,他是一位身經百戰的猛將,由於趙軍的善戰,令秦難以抵抗,秦乃應用謀略使趙王起用趙括;中了秦的計策的趙王,臨陣撤將,換下廉頗,任用趙括為總指揮。結果,應了生前父親趙奢所說的話,趙括在“長平之役”中被攻打得體無完膚,自己也壯烈成仁。
在趙括臨出陣的某一天,趙括的母親曾上書趙王,希望他取消這個任命。趙王問她理由時,她作了下麵的回答。確實不愧是名將軍的妻子,和其夫趙奢一樣深知趙括的優劣點。
“這是我身為趙奢的妻子的體驗。過去丈夫拜命將軍時,一點也不驕傲自大,而且,大王所賞賜的恩賞,他也都分給每一位部下,接到了出陣的命令以後,家中的一切瑣事他就不再過問。
但是小犬趙括和他的父親不同,他拜命為將軍,不隻在點閱土兵時大搖大擺、驕傲自滿,而且所賞賜的金銀財寶全部都納入自己的私囊,購置土地房子。有這種兒子,如何繼承其父的職誌呢?所以無論如何請您撤免他的職位。”
趙奢常在平常和部下相處的生活中掌握部下人心,而趙括卻完全漫不經心。趙王沒有采納趙括母親的意見,結果趙括所率領的軍隊慘烈敗北。最令人注目的是,在《史記》描述趙括苦戰的文章敘述當中,插入這麼一句話:“士卒心離”。如果趙括能像其父趙奢那樣,平常就能掌握部下的人心,即使是陷入苦戰,也許還能保住全軍,突破重圍全身而退。
像軍隊這種戰鬥團體,士卒的人心掌握成功與否,常常決定其戰鬥的勝敗。所以,吳起也好,趙奢也好,都能和士兵共寢食,毫不吝惜地散發金子和貴重物品,以掌握他們的心。再多麼偉大的作戰計劃,如果將領得不到士兵的忠心擁護,也等於是紙上談兵,不能克敵立功,反會潰敗身亡。
為部下讓功需要你有寬容之心,這也正是你人格魅力的體現。下麵的夏原吉“成人之美”令多少人為之傾倒,作為今人也值得借鑒。
明代成祖、英宗、宣宗三朝,出了許多德才兼備、功名顯赫的文臣武將,其中就有夏原吉。
夏原吉曾任少保、戶部尚書,他天性寬厚平和,不論認識或不認識他的人,都稱讚他有仁者之風。有一位將軍叫呂震,曾在皇帝麵前攻訐他笑裏藏奸,他也毫不在意,後來呂震為兒子求官,懇請夏原吉替他在皇帝麵前美言幾句,夏原吉不念前愆,對宣宗皇帝稱呂震有守城的功勞,理應受到褒獎。
夏原吉不僅寬厚待人,還足智多謀,救了不少仆人和官吏,
一次,在戶部的衙署辦公,夏原吉接到一份重要的公文,因為要呈交皇帝審閱,他用了整整一天的功夫才親自抄畢。他捧著文書反複讀,像欣賞一件美妙的藝術品。文書也確實寫得很美,精細、考究,每一個字都像是篆刻上去的。然後他喚來一位吏員,讓這位吏員為文書畫押。
吏員剛捧著文書出門,夏原吉不放心,又隨後追了出去,叮囑他千萬小心,不要把文書損壞。
可是夏原吉等了很久,也不見吏員返回,便焦急地出外察看。不想,發現這位吏員赤裸著上身,跪在院子中央簌簌發抖。夏原吉很奇怪,就走上前問他怎麼回事。隻見這位吏員低著頭,“吭哧”了半天才說了一句:“大人,您處罰我吧!”
原來,這位吏員在給文書畫押時,忽然吹過一陣風,把桌上的筆墨掀翻,墨跡弄汙了文書,他知道自己闖了大禍,便裸露身體,等待挨罰。
夏原吉不覺頭暈目眩,心裏直發緊。他想:這還了得!明天就要呈送皇帝禦覽,來不急再重新起草,而這樣弄汙的文書交與皇帝,那可是大不恭的啊!別說這小小的吏員擔待不起,老夫也是……,可是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吏員,不免又動了惻隱之心,想:如果說了實情,這小吏就會掉腦袋,還是我來承擔吧!於是,夏原吉對吏員說:“起來吧,這與你有什麼相幹!今後小心就是了!”
吏員千恩萬謝地走了。第二天,夏原吉就帶著這被汙的文書上朝麵君去了。
一見皇上,夏原吉就呈上汙損的文書,一再請罪,說:“臣年老體邁,不慎將文書汙損,望陛下見諒!”說完,還請求免去自己尚書之職。
皇帝一看夏原吉態度誠懇,主動承擔責任,也就不再怪罪,令他另擬一份罷了。
做人第一要講的是操守,重才更應重德。夏原吉為官以德為本,不計較個人得失,忍辱負重,堪稱一代名臣。他體諒自己的下屬,不僅不隨意處罰,反倒主動承擔責任,代人受過,這種涵養和度量,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還充分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明知一點小過錯是無足輕重的,因此才做了這種“成人這美”的好事。但能說這不是一種處世的智謀嗎?
現代的主管對待部下的第二種類型是獨斷專製型,由於對自己的能力自信自滿,對部下所做的事總覺得慢吞吞的不滿意,所以什麼事情都一個人自己做。結果喪失了部下的立場亦不自覺。我們經常稱這種類型的人為“工作的奴隸”,他們到後來往往連一個部下也沒有。結果不是被人絆倒,就是自己跌倒,而從成功大道中脫離出來。
這種類型的主管,下麵這則故事很值得他們參考借鑒。
這個人叫張湯,仕於漢武帝之下,他由地方的一位小官吏做到了漢朝的副宰相,是一位極有才幹的官吏,執法甚嚴,也深得武帝的信任。
他不隻在工作上非常有才幹,且對人際關係的處理也很巧妙。他之所以能順當地步上成功之路,主要是他會抓住機會,時常拜訪奉承朝廷的重臣,而且,對於不喜歡他的人,表麵上也以尊敬的態度和他們交往。所以,不論他執法有多苛刻殘酷,他的風評依然不壞。
張湯對待部下的態度是這樣的:
張湯因為某一案件要懇請武帝的批準,但是被武帝指責為不完善,於是他立刻服從武帝的意向向武帝謝罪,但通常這個時候,他會舉出自己部下當中有才能的人的名字,回答武帝道:
“剛剛聖上您的指責得對,我的部下XXX確實提出了相同趣旨的異議,但是屬下愚味,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這完全是我的責任。”
結果相反地,當案件再度呈上去時,受到了武帝的褒獎,張湯依然會舉出部下的名字道:
“這不是我的判斷,是我的部下×××向我提供意見,我照單采用而已。”
夏原吉主動承擔責任,替屆下受過,張湯有罪完全自己承當,有功則歸於部下,可以說他們是掌握部下人心的高人啊。
總結:誠懇待人,寬宏大度,是一個人的修養所致,也是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所在。我以前所在的一家台資公司的寫字樓有這麼一幅對聯:“爭功諉過莫入此門;好逸惡勞請走他路。”確實值得管理工作者深思啊!
5、討好的結局讓對方換位思考
一味的討好別人是達不到目的的。隻有設身處地地關心別人,了解他們,你才能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麼。做到這些你才能對症下藥,做到事半功倍。
美國的著名律師、商業領袖說過:“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別人心裏想些什麼的人,永遠不用擔心未來。”
要想釣到魚,得問魚兒吃什麼。要想他人為你做些什麼,就得知道他想要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正是采用了這種辦法。有人問他,許多戰時領袖——像威爾遜、奧蘭多利克裏蒙梭——都逐漸在人們心中褪色,而他如何仍能位居要津?喬治回答,如果一定要歸諸一個原因的話,那就是你要釣到什麼樣的魚,就得用什麼樣的誘餌。
所以,天底下隻有一個方法可以影響人,就是指出他們的需要,並且讓他們知道怎樣去獲得。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抽煙,千萬別嘮嘮叨叨說一番大道理。隻要告訴他們,抽煙可能使他們進不了棒球隊,或跑不贏百米賽,效果自然不一樣。
自從你生下來開始,你的一舉一動都在表示你所要的東西。也許你會問,有次我捐了許多東西給紅十字會,這總不會是在為自己著想吧?不錯,這個行為仍不例外。你把東西捐給紅十字會,是因為你想要幫助別人,想要完成一件美好、不自私、高貴的行為。如果不是這種念頭強過你需要金錢的念頭,你就不會把東西捐獻出去。當然,也很可能是因為你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要求。但是,可以很肯定說,你的捐獻行為一定是由於你想要什麼。
哈利?歐佛瑞在《影響人類行為》中寫道:
“行為乃發自我們的基本欲望……不論在商場、家庭、學校或政治上。對那些自認為“說客”的人,有句話可以算是最好的建議:要首先引起別人的渴望。凡是能這麼做的人,他就能左右逢源,永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