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今名人將相中善於用人,掌握人心術的比比皆是,但下麵的孟嚐君討好食客的例子,卻值得我們去思考。
齊國宰相孟嚐君,在當時就擁有數千人的食客,是一位舉足輕重的有名人物。孟嚐君之所以能網羅這麼多有用之才,首先最重要的是他投下他所有的財產,禮遇這些食客,讓他們過著優越的生活,以現在的說法就是保證高薪。但是,隻有物質的保證,在某一種程度上雖然可以聚集人才,卻不能期望他們在危急的時候為他獻身。所以,孟嚐君為了得到這些食客的人心,也費盡心思。
比如說,當他接見新加入的食客時,會探聽食客的家庭狀況,以及有關親戚兄弟的消息,叫書記躲在帷帳後麵記錄下來,等到食客退出後,立刻派人贈送東西給他們親族,而且一個也不遺漏,令食客感動不已。
有一次,孟嚐君和一位食客共進晚餐時,由於家人站在燈火麵前擋住了光線,所以看不太清楚,食客誤以為菜肴有差別,於憤怒地扔下筷子要退席,孟嚐君趕緊拿著自己的萊肴來到食客麵前,證明菜肴並沒有差別。食客深覺自己的行為非常可恥,於是刎頸自殺。這件事一傳開後,孟嚐君的聲望更是大大提高。
由於孟嚐君對每一位食客都沒有差別待遇,而且做得很巧妙,所以每位食客都深深認為,隻有自己才受到這種特別的恩顧。
然而,當孟嚐君丟掉了齊國宰相的寶座時,數千名食客也都立刻離他而去。後來,由於一位叫馮諼的食客的幫助,孟嚐君再度當上了宰相,當時他對馮諼說道:
“我平常討好食客,也很禮遇他們,所以在我身旁的食客超過三千,這是你所知道的。但是,他們一知道我這宰相之位保不住了,都背叛我而去,現在,由於你,我才能夠回到原來的地位,那些食客應該沒有臉再來見我,他們還有什麼臉回來呢?如果真有人回來,我很想往他臉上吐唾沫。”
如此看來,孟嚐君並不是真的善於掌握人心了。司馬遷也在《孟嚐君列傳》的最後記載道:“世人皆傳言孟嚐君善於討好食客”,認為他的做法隻流於討好他們,卻未必能抓住他們的心。他特意表現出來那種做作的不自然,恐怕食客們一眼便能看穿了。
孟子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此理統軍,便可先敵製勝;以此理治國,國便可大治,以此經商,便可獲大利。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服了,才可以上下同心協力,也才能使事業有成。
無獨有偶,東晉的祖逖便是這樣的一位將才,他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從不做作,刻意討好,為此深得人心。
祖逖是東晉的名將,年輕時聞雞起舞,誌在收複中原。他後來屢建奇功,使黃河以南的地區都成為東晉的疆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人不論親疏貴賤,一律以禮相待,因此深得人心。
祖逖擔任豫州刺史時,有一次遭到了譙郡太守樊雅的偷襲。在討樊雅的戰鬥中,陳川派部將李頭率軍支援祖逖,終於攻克了譙城。
陳川的部將李頭在這次戰鬥中作戰十分英勇,立了大功。祖逖激獲了樊雅的一匹駿馬,李頭撫摸著駿馬,久久沒有離開,直誇這是匹不多見的千裏馬。祖逖看出李頭很喜歡這匹馬,隻是不好意思開口要。雖然祖逖也很喜歡,但他更愛英雄,便豪爽地把駿馬送給了李頭。這使李頭深為感動,常常歎道:“如果能在祖逖這樣的將領下做事情,我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後來這話傳到陳川的耳朵裏去了,而陳川是個心胸狹隘的人,竟然因為李頭的這句話,大為發火,把李頭殺了。
李頭的親信馮宏從這件事看出祖逖是愛惜將才,愛護部下的人,而陳川卻是個無情無義的人,就帶領400名部下去投奔祖逖,受到了祖逖的禮遇。
這下陳川更加發怒,居然派他的將領魏碩搶掠豫州各郡,俘獲了很多人口和車馬。祖逖得知後,派人在穀水迎擊魏碩,全部截獲了他們所掠的人口和車馬。但是祖逖並沒有扣留他們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放回,並且一點兒東西都不留下。
陳川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變節投降了與東晉為敵的石勒。
祖逖像這類善於體察下屬的心思,盡量予的滿足的事例,不勝數舉。他自己生活很儉樸,把省下來的錢盡量幫助部下,部下隻要有了一點功勞,他立即給予獎勵,連一天時間都不超過。所以部下都對他感恩戴德、甘願為衝鋒陷陣。
祖逖嚴以律己,真誠待人,治軍先攬心,為此得到屬下擁護,甘心為他所用,才能縱橫戰場,收複了黃河以南大片國土。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時時刻刻為對方著想,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要贏得對方的心就比較容易了。
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分析人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心理需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人們在社會中生活,這些需要就會漸次地表現出來。而且,上述需要是按照從低級到高級而排列的。當人們的某一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後,就會提出下一層次的需要。從以上“需要層次論”的理論中,我們可知道,尊重的需要排在社交的需要之後,那麼,在我們進行社交時,就要考慮到對方的這種需要。
隻有明白了對方需要什麼,才不會盲目地討好,使對方產生逆反心理。
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曾統帥過美國軍隊。一次,他對官兵們講話,談到他與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友情,說到他對美國的熱愛以及希望戰後訪問美國。他原以為這段講話,會贏得官兵的歡呼、掌聲,因為他表達了對他們的國家如何友好、真誠,然而,事與願違,台下一片嘩然,有的士兵甚至叫起來,問他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蒙哥馬利事後一想,明白了:戰爭中士兵最關心的,是戰爭何時結束,他們何時與家人團聚。於是,在此後的講話中,蒙哥馬利就強調他自己:“比誰都急於早日結束戰爭,讓大家回去團聚。”同時他還鼓勵士兵“成功地執行自己的任務,並作為一個自豪的人回到家中。”
用裏根作為學生和作為總統時對學生運動的態度的變化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在上大學時,由於口才出眾、能說會道,又有組織能力,裏根在一年級就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當時,正碰上學院的教師們對院長的院務措施不滿,同院長發生了糾紛。裏根了解情況以後,倡議全院學生罷課支持老師,得到大家的響應。罷課很快取得了勝利,院長被迫辭職。從此,裏根名聲噪起。紅極青年時代的裏根每當談到這次罷課事件,總是津津樂道,引以為豪。
後來,裏根當上了加利福尼亞州的州長,他對學生運動的態度就完全變了樣。有一回,伯克利大學生上街示威,反對美國政府的侵略政策時,裏根卻發表講話說:“這些學生是胡鬧,他們不好好學習,蓄意鬧事,實在令人痛心。”當學生們問他在牛津大學鬧學潮是不是也算胡鬧時,裏根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同樣的一個裏根,麵對的也是相同的學生運動,為什麼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態度呢?答案恐怕還要從他所處的社會地位上來尋找。作為大學生的裏根,代表的是學生,反映學生的願望,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己任,而作為州長的裏根,代表的是政府,他要維持整個社會的安定,因此反對學生上街遊行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我們要從對方的需要出發,就要關心對方、了解對方,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尤其是要從對方所處的環境中去理解對方。魯迅先生曾給我們留下這樣一段名言:“石油大王哪知撿煤渣老太的心酸,災區的饑民總不會去種蘭花,就連賈府中的焦大,也不會去愛林妹妹的。”
總結:無論是為官從政,還是從商或結交朋友,一味地討好別人是達不到目的。隻有你設身處地地關心他、了解他,才能知道他真正的需要什麼,然後對症下“藥”。
6、綿綿不絕的湧泉相報,需要滴水之恩的投資
投資是為了取利,當然希望有回報。感情投資也是一種投資,自然也要求回報,無論是在官場上還是商場上。
人在社會中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當對方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幫助。當朋友渡過難關時,他會加倍珍惜你們之間的友誼,甚至會以死相報。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救人於水火之中,助人於患難之時,這是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曆來所推崇的高尚情操。人在患難之時,哪怕是一點點的安慰和同情,也能變成幹渴中的清泉、洪荒中的桅帆、嚴寒中的炭火、黑暗中的燈盞。
所謂“人生難得一知已”、“士為知已者死”,就掌握人心而言,有其側麵的重要含意。
春秋時代末期,晉國有一位男子叫予讓。他最初仕於範氏、中行氏時並不被重用,直到後來仕於一位名叫知伯的人時,才深受重用。知伯想把晉國占為已有,於是去攻打和他對立的趙襄子,結果反而被打敗,知伯也因而喪生。這時予讓逃到山中,發誓要為知伯複仇,曾立下誓言: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一定要為知伯報仇。”
之後予讓不惜犧牲一切,司機要殺害趙襄子。但是因為事跡敗露被抓到趙襄子麵前,曾經一度原諒予讓的趙襄子,這次再也無法忍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