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淝水之戰(1)(3 / 3)

司馬昱見人一走,便按捺不住了。其實,他也不願意放過這次北伐的機會,隻不過先前不願意被桓溫奪得先機。現在好了,對方走了,他就對殷浩說:“輪到咱們上場的機會實在不多,這次就你上吧,可得把這一仗打得漂亮點。”

於是,一輩子沒見過打仗的殷浩,被惶惶然地推上戰場——東晉的北伐就此開始了。

阿龍辭典武將也講風度

桓溫是中國最風度特異的時代最風格特異的人,常自比劉琨、王敦。一次,劉琨的一個藝妓碰見他,流著淚說他像劉琨,桓溫聽了很得意,穿上衣服再來見藝妓,藝妓說形似神不似,讓桓溫很失落,好幾天悶悶不樂。

【阿龍看熱鬧】

紙上談兵

戰國時候,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是出了名的軍事理論家。他讀的書沒有上萬也有幾千,跟人說起打仗來,是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可惜,後來派他出門跟秦國打仗,趙軍卻是有去無回,四十萬兵馬都葬身戰場。

趙括的空談理論可以說是“流傳千古”,而殷浩顯然也跟他是同一貨色。這人說起話來有理有據,但真做起實事來,卻是一塌糊塗。由此可見,我們平時做事,照本宣科是錯的,與其一味相信他人的見解,倒不如自己多動腦子。實踐出真知才是真理。

3、 一封空白信

殷浩談天說地很有一套,可是上了戰場,敵人不想聽他發言,隻喜歡動刀動槍。事實證明,動慣了嘴皮子的人,你要讓他動真格的話,做的遠沒有說的漂亮,殷浩便是其中之一。

東晉的北伐剛開始的時候,殷浩也是滿懷壯誌的,私底下沒少下決心要打勝仗。畢竟全國上下有這麼多粉絲盯著自己呢,現在好容易等到了出手的時機,怎麼能不給力點兒?

然而,殷浩的手下王羲之卻很不看好他,勸他說:“您這兵書都沒讀幾本,也沒有實戰經驗,就這麼貿然上戰場的話,會不會有點兒不靠譜啊?要不咱先回去補補課,覺得差不多了再出來?”殷浩聽不進去,深覺自己很有才,作詩寫文章都不成問題了,打個仗更不在話下。

其實王羲之的話很實在,本來殷浩一個讀死書的人,在政府機關裏當個公務員,寫幾篇演講稿估計還湊合,但如果要上戰場指揮作戰的話,那就真的是自不量力了。果然,殷浩在北伐過程中,戰場上連連失利不說,他還忙著搞內鬥,排擠看不順眼的官員。敵軍歡快地笑了,讀書人就是讀書人,平時說打仗說得頭頭是道,動起真格來,失敗就成了必然結果。

殷浩很倒黴,接連兩次北伐,兩次都是慘敗而回。東晉上下直到這時才恍然大悟,紛紛發表意見:“真是血的教訓啊!”“搞了這麼久,原來這家夥就是個偶像派,壓根兒沒實力,下台吧,下台吧”。

桓溫抓住時機,趕緊跟朝廷提建議,說:“連著兩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咱們政府的臉都要被丟盡了。要我說,失敗的教訓是該總結,但平息民憤也是很重要的。殷浩這家夥不能留了,咱們趕緊把他開了吧,也算對百姓們有個交代。”

司馬昱等人也正怨殷浩沒真本事呢,見桓溫提出要將其撤職,便一口答應下來,把他轟出了朝堂。並說:“你自由啦,以後管你是喜歡種花養魚還是跟死人對話呢,反正別來做官了。”

要說殷浩也不是一般人,被人開除了愣是沒掉一滴眼淚,而是很有風度地晃回家了。不過,從這以後,他就天天宅在家裏,書也不看了,花也不種了,隻時不時地舉著手,在空中比比劃劃地寫著字。家裏人覺得奇怪,就細細觀察他寫的什麼,發現隻有“咄咄怪事”四個字。

想來也是,殷浩前一秒還被全國人民捧在手心呢,下一秒就被領導掃地出門,人人見了他都說虛有其表。人言可畏,再加上他自己連著失敗兩次,這打擊不是一般二般的大,時間一長,哪有可能腦子不出問題?

過了一段時間,桓溫忙完了手中的事,想起殷浩來了,暗說:“其實我這老朋友讀的書也挺多的,打仗雖然不在行,但在政府裏當個公務員應該不成問題吧。”他善心大發,準備跑去找領導,走走後門,要讓老朋友回來上班。

桓溫說話很有分量,幫人走後門要個官來做也算輕而易舉的事。但他轉念一想,咱這老朋友過去實在太喜歡隱居了,我要是一頭熱,幫他要了官,他卻不願意重新出山咋辦?為了保險起見,他先寫了封信給殷浩,詢問對方的想法。

書信送到殷浩手裏的時候,他正忙著在空中比劃呢。一看信,立馬樂得一蹦三尺高,大聲朝家裏人喊:“快給我準備筆墨紙硯,我要寫信,我又能重新做官啦!”

於是,殷家上下都開始忙起來了,有給他準備筆墨紙硯的,有給他洗頭洗澡的,有給他找新衣服的。沒辦法,這家夥當了太久的宅男,不修邊幅,想要收拾成人樣還是要花些功夫的。好不容易梳洗打扮完了,他又跪在地上,對著天磕了幾個響頭,點上三炷香,嘴裏念叨上天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等等。一通折騰下來,才坐到桌子前,開始給桓溫寫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