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當藝術遭遇邪惡(1)(3 / 3)

於丹的闡述富於書香氣息。她善於將古今中外的知識融會貫通,使得對經典的詮釋廣博儒雅。她引用《史記·管晏列傳》中晏嬰的車夫不善於從晏嬰身上學習好東西的故事說明,我們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可以成為我們的鏡子,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做個有心人。她引用了在鈴木大拙書中看到的一則茶師和浪人比劍、茶師取勝的故事,為“君子泰而不驕”作注。她引用宋人筆記中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說明“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她引用寓言《豪豬的哲學》說明“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朋友間要保持最恰如其分的距離。於丹的旁征博引,更加襯托出作為儒家經典著作《論語》的儒雅之氣,也使我們如沐春風。

於丹的闡述富於生活氣息。她善於運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加以論證,使得對經典的詮釋生動形象。在講述“言寡尤,行寡悔”六個字時,她講了網絡上看到的一個故事。一個父親要求他愛發脾氣的男孩每發一次就在籬笆上釘一根釘子,一天下來,釘子不少。父親又說,如果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可以取下來一根。當釘子終於拔完的時候,父親意味深長地告訴他:釘子是沒有了,但那些洞永遠留在籬笆上了。。在闡述如何對待心靈的缺憾時,她引用了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她幼時因母親死在牙科手術椅上而在心理留下了永遠的陰影,當她日後成了著名的球星也去看牙時,牙醫還在整理器械、準備手術時,她竟已經死去。於丹以此說明,人可以被自己的一個念頭殺死,遺憾的陰影能夠影響到你的生命質量,心態不同,會有迥然不同的生活。這些我們也許早就熟悉的事例,被於丹用來作注釋經典的材料,不覺加深了我們對《論語》的親近。

與世俗多彩生活的鏈接,使這本書五彩繽紛。聲色俱厲的老師,是因為沒有孔子那樣平和從容的氣度,也正是缺少了中國人的一種人格理想;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卻常常招致孩子反感,是因為沒有掌握好“度”;許多單位缺乏崗位定性描述,希望年輕人一個人幹仨人的活,這就違反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年老朋友在一起往往抱怨兒女不顧自己,抱怨社會分配不合理,這樣就把原來的所得變成了生命的隱痛和負累,而孔子“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教誨當會給他們警示。這些例子,於丹隨手拈來發為精當之論,孔子經由她與生動世界的鏈接而走下了神壇,成為在百姓身邊娓娓而談的藹然長者,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於丹所謂《論語》千古恒常的溫度。

於丹說:“真正的聖賢不會端起架子,板著麵孔說話。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生活在都市鋼筋水泥中、不堪生存壓力的當代人,以浮躁之心追名逐利的當代人,恰恰需要“寧靜平和”這副良藥來緩釋和救治。《論語》端莊樸實的生活態度,由麵貌和語言都很樸實平和的於丹講出來,恰恰完成了合適的經典——合適的講述者——合適的聽眾三者之間的契合和流轉。市麵上假托於丹之名讀經典的各種心得得以暢銷,從另一個方麵告訴我們:當代百姓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經典溫煦陽光的拂照。我們欣慰於有一種如於丹這樣的思想傳遞者,能微笑著將聖賢的人生理想和經驗,用溫暖樸素的話語破譯給我們,讓我們覺得今生和昨世是那樣相通,聖人離我們是那樣近,我們正愉悅地走在通往“君子”的大路上。

(《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著,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版)

以開心的方式進入哲學

——讀《哲學家的動物園》

自從哲學誕生以來,哲學家和哲學著作多是以艱澀深奧、凝重刻板的麵目出現的,這使得人們在哲學殿堂的門口望而卻步。克裏斯蒂安·羅什、讓-雅克·巴雷爾所著的《哲學家的動物園》,使得哲學著作的書寫有了另一種文本,也使哲學家們走下了高不可及的神壇,成為我們身邊平易可親的人,甚至是淘氣的孩子。作者獨具慧眼地從哲學家們的著作中找出他們論及的或可愛或可憎的動物,建立起了“哲學家的動物園”。正如該書的引言所說的那樣:“讀哲學著作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從康德的書裏飛起一隻自覺十分輕盈的白鴿;黑格爾的巨大建築物裏藏著一隻鼴鼠,它有可能在最不適當的時候爬出來。如果說帕斯卡的蛆蟲幾乎藏而不露,那麼豐特奈爾的大象則龐然彰顯,而愛比克泰德的烏鴉甚至要‘呱呱’叫上幾聲。從芝諾到柏格森,那隻龜一直在血氣方剛的阿喀琉斯前麵跑著。”這段話恰如引領我們進入這座有趣的“動物園”的“導遊”,讓我們產生迫不及待入園一探究竟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