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張火丁:淡定的深度(1)(3 / 3)

在一個藝人“不瘋魔不成活”的時代,冷豔的張火丁是一朵奇葩,她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必要是先“冷”而後“豔”的。一顆平常平靜的心靈,一種淡定從容的品格,一腔弘毅堅忍的精神——張火丁,一個藝術世界的綽約仙子,使我們在紛擾喧嘩的塵世驚聞仙樂,從內心湧出“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重重感動。

行走在城市的邊緣

杜梅

阿明,本名張明,南京海軍指揮學院的一名係政委。“政委”是屬於戰友們的,而讀者卻隻識“阿明”。作為政委,平日裏守著一個“大攤子”,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然而在師友們“寫到空靈飛動,洛陽紙貴”的鼓勵和自己“有一點耐心,有一點恒心”的告誡下,阿明卻不敢停歇。

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筆者有幸成為他眾多的讀者之一。曾是江蘇文科狀元,又是南京大學中文係碩士生的他,以這樣的水平,在古代是滿可以當個翰林的。所以原本以為他的文章,一定會寫得花團錦簇引經據典,拿來一看,卻全然不是那麼回事。

《在城市的邊緣》、《心這個地方》、《千千闋歌》這三本書,光看名字也知道它的作者是不尚浮華之輩,既不會故弄文學的玄虛,也不會靠聳人聽聞的猛料來奪人眼球,翻開來看,果然是表裏如一、蕭散自然。

親情、友情、愛情,是《在城市的邊緣》的全部主題,大學校園裏紛飛的梧桐樹葉、藏舊了的老照片、妻子燈下等候的剪影、嗷嗷待哺的女兒、老同學聚會上細微的尷尬……這些生活中無處不見卻又往往為人視而不見的細節,落在阿明的筆下,被他輕輕一拎、十指梳攏,便成了一篇脈絡分明、骨骼清秀的好文章。它們長不過近千字、短不過百餘字,不賣弄才情、不故作高深,隻是用尋常語說百姓事,但每每讀下來,卻覺入情三分、餘香嫋嫋,溫馨的感覺湧上心頭,深刻的體會沉澱在心。不由讓人驚歎:在這麼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頭銜下,有的竟是一顆這樣敏感細膩的心!

誰不曾有過白衣飄飄的年代,誰不曾有過年少輕狂的苦樂,誰不曾愛過、痛過、哭過、淪落而又振作過?在阿明看來,這些成長必須經曆的苦難,是生活中最大的一筆財富,他忠實地記錄下這些喜怒哀樂,不予置評或是點到為止,卻十足打動了我們最平凡的觸角。就像古人作山水畫一樣,引人遐思的往往不是那點點水墨浸溽,而是大片大片的留白。

長篇大論是一種才華,嘎然而止也未嚐不是一種藝術。

《心這個地方》就更進一步了,阿明直言不諱地說,這本書就是為了記下“心之所愛”、“心之所憶”、“心之所思”,因此每篇散文後都包含著一次心靈的悸動。追憶前塵往事的心,是甜的,老房子、大宅院、赤豆棒冰和鹽汽水,盛裝著爛漫的童年陽光;撫摩兒女情長、跪乳之恩的心,是澀的,一路走來,父母殷勤的期待、妻女貼心的叮嚀,總讓他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慨歎;靜夜冥思、反省自身的心,是痛的,也許隻是市井的一件小事,或是讀書偶有所感,也會讓阿明的靈魂頓起波瀾,他絕不會因為自己是普通人而放棄日常修為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