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現代文化建構與報告文學的自覺(5)(1 / 3)

結構開放的宏觀作品具有相當大的表達自由度,與此相生的優勢是這種作品反映生活的廣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一篇之中往往可以見到對象的全景。李延國是新時期對宏觀報告文學情有獨鍾的作家,他寫作的《在這片國土上》、《中國農民大趨勢》、《走出神農架》等作品境界開闊,字裏行間透出膠東人陽剛之美。《中國農民大趨勢》是一篇全景地反映農村改革狀貌的作品。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端於農村。農民身心的新變,顯示著社會所發生的曆史性變化。李延國以其對生活特有的敏感,洞察出題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作者不從個體微觀的角度構篇,而是從“大”字落筆作文章。全篇九章,十萬餘言,既展示了農村令人欣喜的物質變化,更全麵地報告了農民精神觀念的種種更新和確立。這種更新和確立的觀念包括商品、金錢、知識、信息、審美等。一部《中國農民大趨勢》其實就是一幅關於農村改革的特大全景,一幅動態的什色紛呈的立體圖畫,具有一種斷代史式的意義。這是一般微型結構的報告文學所不具有的。

從文學走向雜學。在以文學為正宗的觀念中,作者和研究者都認為報告文學首先應該是一種文學樣式,作品的寫作理所當然地應該注重文學性。基於這樣的認識,許多報告文學作家“確實把報告文學當作文學來寫,而不是當作報告在寫。”但後來的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的表達的需要,要求作家從新的更多的視角去看取體認社會生活。作家不僅從文學的角度去觀照生活,而且也從新聞、曆史、政治、經濟、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角度去表現生活。這成為80年代中後期報告文學創作中呈現的一個重要的趨勢:“如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一樣,報告文學必將攝取更廣闊的生活麵,容納更多的信息,與經濟學、社會學、科技、哲學、心理學等等廣結良緣。越來越多的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希望從報告文學中看到現代人的活動,從而獲得更多新的信息、新的思想、新的哲理、新的情緒。”像錢鋼的《唐山大地震》、袁厚春的《百萬大裁軍》、陳祖芬的係列作品《挑戰與機會》等無法備列的篇什,作者大多采用複合的視角觀照報告對象,作品內存信息的“立交”情形清晰可見。這些作品所展呈的不再是一張平麵鏡,而猶如一架多棱鏡,讀者借此可見由此折射的生活七彩、世象萬態。這些作品中有文學的華采情韻,但更不乏新聞的時效真實、曆史的客觀詳考、哲學的思辨理性、社會學的明細調查等等,作品的屬性“浮動”於文學、新聞、曆史、社會學及其他諸種領域之間,成為雜交型的邊緣性文體。錢鋼的《唐山大地震》就是一部具有多功能的煌煌之作,它“是作者為今天和明天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地震學家、心理學家……為我們整個星球上的人們留下的一部關於大毀滅的真實記錄,一部蒙受了不可抵禦的災難的人的真實記錄。”這部作品之所以具有多種價值,會給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讀者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獲取,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作者並非隻從文學這一視角去反映這一特殊的事件,而是冷靜地全方位地觀照著震驚中外的自然慘劇。

報告文學視角由相對單一的文學視角轉至開放的多樣性的視角,這使80年代中後期的作品與此前的報告文學劃出了分界,形成了“文學化的報告”與“報告化的文學”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新時期前期的作品更多地呈現出一種文學化的傾向,這些作品注重形象的塑造,注重情感的渲染,注重感染力的強度,而此後的作品則比較多地表現出一種報告化的趨態。所謂“報告化”就是作品中文學的因素被弱化了,作者看重的是作品傳播的信息以及基於信息而展開的思辨,求取作品信息的大流量。這樣就有了“集納式”、“全景式”報告文學的大量推出。報告文學的“報告化”,使一些作品差不多成了相當專門化的報告。孟曉雲的《多思的年華》,其副題標“中學生心理學”。由此可見作品並不是一般地敘寫對象的學習與生活,而是將中學生作為一個研究的課題。當然這種研究並不完全以邏輯化的推演方式展開,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通過具體化的材料揭示中學生對人生、對世界、對於他們自己的獨特認識,還原出對象活生生的真實可感的心理世界。作品共分四章:《哦,老師》、《哦,爸爸媽媽》、《哦,我們》、《早戀》等,分別反映中學生對直接影響他們心理的四種重要存在的體認與評價。作者將常常為家庭、學校和社會所忽視的中學生心理隱秘加以報告,其用意是非常明確的,這就是中學生“他們不僅需要教育,需要愛,也需要理解”,“讓我們向社會、向學校、向家長們呼籲,都來理解你們的孩子,理解你們的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