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邊緣化時代報告文學的堅守與退化(2)(2 / 2)

對於報告文學文體精神的堅守,也可見於90年代的問題類作品。90年代的問題報告文學,其規模與深度當然不能與80年代的相比擬的。但這類創作中所反映出的作家對下現實的關注之切,憂思之苦,並由此形成的批判性差不多是近似的。我們雖不能說報告文學這一文體是為問題的報告而備的,但毋庸置疑由對問題的發現觀照,進而到對問題的剖析思索所形成的主題的批判性設置,不能不說是報告文學的重要體征。吳海民是90年代較多地寫作問題報告文學的作家,他的許多作品如《中國新聞警示錄》、《書號“魔方”》、《大陸音像圈》、《掃黃的困惑》等,“大都針對一些中國特有的‘怪胎’”。在這些作品中,吳海民通過大量的訪談和資料的收集,比較具體地反映了90年代中國社會某些令人觸目驚心和發人深省的現象與問題。尤其是《中國新聞警示錄》第一次用長靖報告文學的形式,對中國新聞界存在的深刻的“道德危機”作了詳盡的描述。“防火防盜防記者”的新民諺無不諷刺意味,卻也真實而嚴峻地反映了新聞腐敗的現實。新聞的腐敗不僅導致“新聞生命的自戕”,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社會警戒係統的失效。一個有效的新聞係統存在的價值,不僅體現為它具有信息傳播功能,而且也體現它作為社會“雷達”,對社會各個構成要素起著輿論監督的作用。因此,新聞腐敗給人的警示並不隻限於新聞界,而廣及全社會。導致新聞腐敗的原因,在作者看來是由於沒有相應的製約和監督。由新聞這一個案,作者再一次推導或實證了一個具有普泛意義的社會真理:“沒有製約和監督的權力將導致腐敗。絕對沒有製約和監督的權力將絕對導致腐敗。”

文體退化:前沿躲避與思想短缺

從絕對數量考察,90年代的報告文學或許可以被認為是繁榮的,一大批作家在製作著各式各樣的報告文學,許多刊物仍一如既往地熱心於刊發報告文學,如《中國作家》、《當代》、《十月》、《昆侖》等。80年代有影響的《報告文學》、《報告文學選刊》,由於種種原因而停刊,而至90年代末新的《報告文學》雜誌又創刊了。從外在的各種指數看,報‘告文學在這一時段是豐收的。但90年代報告文學的品級下降卻是一個為多數人確認的不爭的事實,作品數量與質量之間的某種不成比例的情狀,恰好表明此間偽報告文學的“盛長”了。

判定報告文學的真偽,這是一個頗為複雜的理論問題。依評論家周政保所說真正的報告文學”“必須踏踏實實地兌現三大環節,那就是細致紮實的調査采訪、敘述的全方位真實、客觀而又深刻的判斷或分析及獨特的見解”。據此作出相反的推導,那就是虛構的缺乏深刻獨特的判斷與見解的報告文學就是偽的。實際上,影響報告文學品質的因素是複雜而多樣的。我們在這裏並不想從整體上全麵論述這個課題,隻是結合90年代報告文學創作的實際情況,擇其大要作出描述與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