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洹猶覺淺——站在袁世凱遺址上的暢想(3)(1 / 1)

想不到,袁氏老家之旅,就是這樣別開生麵地開始了。

再前行時,天開始飄起若有若無的雨。

真怪!我覓時代巨子的遺蹤的時候,老天爺總是要朝我頭上撒點雨絲,似乎為了讓我的思古之幽情更富有詩意。真的,無論是在福州看林則徐和嚴複的故居,還是在天津和平區找那連片的民國名流的舊居;也不管是在重慶高攀紅岩村,還是徜徉在上海淮海中路曆覽風雲人物的花園洋房;更不必說一次次在古都北京的尋找。記憶差不多總是和雨--而且多是小雨--連在一起。

前行沒多遠,就見到了路邊的“袁林”標誌牌。

官員人等在此下車。

中國帝王及其後之墳,謂之“陵”。可袁世凱的墓為何不叫“陵”而叫“林”?雖說他短暫的“洪憲皇帝”名分因不合遊戲規則而被曆史取消了資格,但他畢竟是在任上死的民國大總統,這可是兩千多年以來第一位用選票統計出來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啊!死於他之後的那位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南京的墓不就叫“中山陵”嗎?此地不叫“袁陵”而偏稱“袁林”,莫非因為眼前這一片茂密的林子?

袁世凱是民國五年農曆五月初六(1916年6月6日)那天一命歸西的。盡管總統府的醫官稱,大總統因患尿毒症不治身亡,但人們更願稱其為“憂懼而死”,因為自從上一年從他執意要做“中華帝國”的始皇帝開始,就得罪了天下人。四麵楚歌的老袁,又驚、又恨、又怕,腎病猝發,而他偏偏又不信西醫,不準洋大夫在自己身上動剪子動刀,結果從發病至咽氣,隻有短短的幾天。都知道他生來身強力壯,飯量超常人一倍,更因終生習武,腰不弓背不塌,實不應一病致死啊!袁氏生於清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卒時五十七歲,正是一個秉國者的最好時候。

是金子一樣光燦燦而又沉甸甸的皇帝夢魘生生把他壓死了。

他死了,倒是廢物利用,自此,安陽有了一個比殷墟更招攬人的景點。雖說遊客並不太多且要專程趕來,但總能為安陽帶來一些旅遊收入。

袁林能保存至今,完全緣於毛澤東的一句話。1952年11月1日那天,當家作主剛三年的毛澤東視察黃河沿岸。路經安陽時,河南地方大員安排主席先看殷墟,再看袁林。看過之後,地方官員趕緊說:袁林是要平掉的。不料,黨和國家最高領袖不以為然地說:“不要平嘛,還要保護好,留作反麵教材”。

正是這一言九鼎的“最高指示”,才使近代最大的反動封建軍閥頭子的陵寢得以保存下來。

隔著黃土,共和國首任主席看望民國首任總統,“俱往矣”的豪情一定又陡然而生。隻是,博古通今的毛澤東也有像普通遊人一樣的疑惑,他問陪同的中共安陽地委負責人:袁世凱的老家是項城,他為什麼不回項城下葬呢?

是啊,“袁項城”為什麼不讓後人把他的送回老家安身呢?彌留之際,兒子們聽他囁嚅了一句:“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為什麼偏偏是安陽的洹上村而不是項城故裏?原籍究竟怎樣讓這位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傷透了心?

項城是河南的一個縣,不在豫北,而在安陽以南數百裏的地方,與安徽省搭界。我在河南地圖上找了半天,才把這個因為老袁的發跡才屢被史書提起的豫東小縣“打撈”出來。真的,若不是袁世凱,外省人很難知道還有這麼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