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中國人愛把某人的原籍當成其別稱,至清代,此風尤甚,如叫左宗棠為左湘陰、李鴻章為李合肥、張之洞為張南皮、康有為是康南海,如此,袁世凱也就被叫成袁項城了。不光朝中的袞袞諸公這樣叫他,連皇帝也如此稱他--有野史稱,光緒皇帝在被囚禁以後,曾“日書項城名以誌其憤”--天天在紙上寫著袁世凱的名字以泄心頭大恨。
“項城”不回項城的原因,毛澤東不知道,河南的幹部們也語焉不詳。
隻有袁世凱的後人知道得很清楚。袁的三女兒袁靜雪(袁叔楨,字靜雪)在《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中道出前因後果:
我父親的兄弟姐妹,一共九人。除了我的大伯世敦是嫡出的以外,其餘兄弟五人、姐妹三人都是庶出。我父親的生母是劉氏。……
後來,我祖母劉氏死在天津。當時我父親任直隸總督。他請了假,搬運靈柩回轉項城安葬。但是我的大伯世敦,認為劉氏不過是一位庶母,所以不準入祖墳正穴,可是我父親卻和他爭執了很多次,由於大伯堅決不答應,最後隻得另買了新墳地安葬。從這以後,我父親和大伯世敦就不再往來。還由於這個原因,以後就定居在彰德的洹上村,不再回項城老家,直到我父親做了總統,他們老兄弟倆還是不相聞問的。
原來如此!袁世凱並非其父袁保中的正妻所生,所以,他的母親,亦即生父之妾,死後便沒有資格進入袁家祖塋正穴。別看你已官至正二品的總督大人,而且還是全國八大總督排名第一的直隸總督,但正妻所生(所謂“嫡出”)的大哥還很堅持原則愣是不尿你呢!
袁世凱因生母未被尊重而憤然遷籍,從此一去不回。
如此看來,這個人還有點兒骨氣。
但就是這樣一個烈性子的人,回到官場後,竟會表現出婢女一般的馴順!同僚們背後譏笑過:老袁不惜屈尊與慈禧太後身邊的太監們交往,除了按慣例晉見前給禦前太監們的袖裏塞錢不說,他見了大總管李連英時居然單腿下跪!這破了規矩的大禮雖讓同僚們笑冷了齒,但卻挺管用。
有人記下了這樣一段逸事--
某日,慈禧太後召袁世凱入宮奏對。袁提前問計於李連英,稱自己有一事想稟報,但怕太後心情不好不敢提及。李公公說:看“老佛爺”臉色行事唄!但“老佛爺”乃“天顏”,跪在地上的人哪敢仰麵觀“天”?於是,李公公又授意袁大人:你老哥伏在地上彙報工作時,不就在我腳下嘛,隻看我的雙腳可也--雙腳分立則暗示主子心情不錯,有話快說;雙腳合起則示意太後已麵呈不快之色,請免開尊口。老袁唯唯喏喏。
你看,匍匐在領導腳下、閹人跟前的袁世凱哪有什麼骨氣?專製體製下的官場,實在是銷蝕脾氣、摧殘個性的泥淖。
喏,又扯遠了,話題還回到安陽吧--老袁因兄弟之鬩而拒回家鄉,安陽因老袁在此而聲威顯揚。
一進景點的門,就看到了似曾相識的古陵裏所特有的一些建築,如照壁,如神道,如玉帶橋。隻是,袁墓的規模比隆然於華夏大地上的那些帝後陵寢小多了。畢竟不是君權時期了。
比比漫長的君權時代,北洋時代終究是進步一大截子了!曆史的長河如同袁林門前的這條洹河,總在或疾或緩地向前流淌著。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經曆過“文革”洪水洗劫後的袁林。
高大的石牌樓隻剩了石梁石柱的骨架,應有的門扇全不見了,雖說每根石柱上都覆著一層水泥,但斑駁破損處總是露出荒唐年代的破綻--每根柱上都有用黃色油漆噴塗著的“文革”的口號。神道兩邊的石像也不規矩了,雖然也有石柱、石馬、石獅、石虎,但到底不若從未被破壞過的明清皇陵那般井然有序;而且,多數石像是被重新修補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