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洹猶覺淺——站在袁世凱遺址上的暢想(5)(1 / 1)

“史無前例”的人類文明浩劫之痕,又哪是水泥所能彌蓋的!

有意思的是民國式的翁仲,文官均是高冠博帶的古士打扮,而武官則全是過膝軍裝、圓筒高帽、外加一綹雞毛帚的北洋軍官模樣。逝去了的時代一下子通過這五對有些滑稽的石像再現於世。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守陵者個個都是五短身材,且都身長腿短聳肩無脖--是洋設計師獨具匠心地要表現一種藝術上的古樸美呢,還是有意將矮胖的墓主人的尊容顯形於陽間?

神道之北是鎖起來了的碑樓,樓內循例有巨大的贔屭托起的巨大碑石,碑文為其老友徐世昌所題的“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既無諡號,便不似皇帝們的碑文那麼複雜,像那個窩窩囊囊的光緒皇帝的諡號,就是長得讓人讀不下去的“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若不加上頓號斷句念,非把人憋死不可。

碑樓的外牆塗著厚厚的朱砂色塗料,但依稀能讀出斑駁的“毛主席語錄”,這邊是“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那邊是“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動力”。“最高指示”已有好多年不背了,現在竟在這裏讓我來重溫。

牌樓後有殿堂一座,應是供奉墓主人的享殿,雖雕梁畫棟蠻精致,但其間空空蕩蕩。袁林自建成後,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特別是經曆過“文革”洪濤的衝決,豈能不空蕩?

出一旁的圓門,繞過殿堂,剛拐過來,便被那座與中國帝陵截然不同的墓台震了一下--

高大而寬綽的石台上,赫然入目的先是兩扇鐵欄門,門雖殘敗且已鏽得不可開關,但鐵骨猶堅,其造型也精美,實為中華大地所罕見;而繞墓台一圈兒的護欄,大都隻剩一垛垛矮柱分散孤立,不過從僅餘的粗鐵鏈來看,那時的冶煉、翻砂技術還是十分高明的。寶頂(墳丘)很大,據書上稱有一丈二尺高,五丈二尺圓。大則大矣,但比之小山一樣的帝陵卻又小得多。墓室周遭都是鋼筋混凝土砌成的匝牆,若是特意來破壞,也夠費勁的。

果然,安陽文物管理所的所長朱女士告訴我說:“文革”時,當地的“紅衛兵”來掘過袁墓,但因沒有炸藥,全憑鎬刨錘砸,所以,“造反”很不徹底,忙了一陣子隻好撤走了。

在空蕩蕩的享堂裏值守的一位中年的管理員則告訴我:當時要是照死裏弄,還能挖不開?隻因為有個人忽然想起“最高指示”,說:毛主席他老人家好像說過,要留作反麵教材。正累得精疲力竭的學生們這才順坡下驢鳴金收兵。

嗚呼!幸虧安陽是遠離大城市的地方,“土著”紅小將們的“革命幹勁”又不甚大,而且在關鍵時刻想起了偉大領袖的英明指示,所以,中國近代頭號大壞蛋居然極為僥幸地保留了全屍,陰魂至今未散!

墓壙上方是一周探出頭來的青石塊,正麵一方石塊上鐫著這樣幾個字:

中華民國五年八月興修

超二年六月望告成

也就是說,袁林是袁世凱死後的兩個月裏開始施工的,耗時兩年,至民國七年(1918年)6月份才完工。

查史料,袁林的設計師為死者本人生前聘請的一位德國人。能請洋人為自己的陵寢繪製藍圖,這起碼表明了百年前的那個矮胖的河南老頭兒思想並不如後人想象的那麼保守。這可是中華大地上第一座由外國人設計的君主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