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國人“入土為安”的規矩,袁世凱的兒子們並沒等墓地全部完工後才將亡父下葬(那樣的話,老袁豈不要遺臭兩年?),而是早在當年的8月24日就先將那個“陰沉木”的大棺材送進了墓室中。
到底是老外設計的建築,墓丘正麵上竟探出了一尊十分逼真的石獅頭像--這難免讓人想起歐洲那些老房子門口上方的裝飾性動物雕塑。設計師真的把這裏當成了死者的家。
不過,說來也真是和獅子有點緣,袁世凱呆過的地方,門口無不有石獅庇佑。至少我見過的就有這幾處--天安門城下有兩尊石獅,民國二年(1913年)10月10日,他宣布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的儀式就是天安門身後的太和殿前舉行的,然後,他登上了天安門檢閱了他的北洋大軍;鐵獅子胡同的前清海軍部門前也有一對石獅子,他從天安門下來後就去了那裏辦公--最早的總統府就設在那個大院裏;天安門西側的中南海門前也有兩尊石獅,遜清王室把西苑(即中南海)讓給民國政府後,老袁就把總統府從鐵獅子胡同搬了過去,並把南海南岸的寶月樓破牆改為“新華門”,把該門西側的那條街改叫“府右街”(總統府右邊的大街),使這些“袁氏之名”一直叫到了現在。
然而,張牙舞爪的東方神話裏的獅子沒能保佑他,所以,靈魂出竅的他被用專列運抵安陽、又被八十人的“皇杠”抬到這裏後,便又有了這尊西洋式的逼真的獅子相伴。
石獅上方,墓草萋萋。
對了,袁林還真是一片蔚然的林子。陵園裏外,到處都是鬆、柏、槐等半粗的樹。最初的袁林,因經費緊張,樹稀難成林,是袁家自費移種來很多樹,才使這黃土地上有了一方綠洲。這是袁靜雪告訴我們的。老袁有十個妻妾,三十二個子女,四十九個孫子孫女。若每個兒孫種上十棵樹,那就是八百多棵樹啊!單從綠化工程上來講,還真是多子多蔭。
但袁墓稱“林”,不是因為樹多,而是另有故事。這是我在袁林裏的小攤兒上買到的一本小冊子上讀到的。
此書說,“袁林”是後來也當過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命名的。老袁入土後,袁的長子袁克定理所當然地請“世伯”徐世昌題寫“袁陵”二字。
徐世昌乃出生於附近的衛輝縣書香世家的布衣寒士,早年在豫北、豫東各縣以當私塾老師和縣政府文書為業,偶然遊曆袁家花園時,與慕名已久的袁世凱相識,兩人“縱談古今成敗、中西奇異”後,遂結金蘭之好。他大袁四歲,當時就認定:“他日治天下者,必斯人!”後來,正是仗義疏財的袁世凱出資供他去北京趕考,他才一步登天,成為帝都裏的翰林。在翰林院坐了十年冷板凳後,又是奉命辦新軍的袁世凱奏請徐翰林來當自己的“稽查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總辦”,即秘書長兼參謀長,徐才走運於官場,從袁氏的頭號軍師起步,官至東三省首任總督、郵傳部尚書、協理大臣,授太傅太保。因其精明過人,袁克定曾以“水晶狐狸”名之,並得到官場認同,其為人可窺一斑。
精明的徐世昌告誡老侄:“陵”乃帝王之墓,令尊生前稱帝未成,且已自行取消“洪憲”年號,故非帝王,稱“袁陵”不妥。袁克定爭辯說,亡父大斂時即身著皇帝的冕服嘛!但老徐明白,一來因老袁死時正值初夏,其粗胖的屍身暴脹得沒合適壽衣可穿了,不得已才罩上了稱帝時做的冕服;二來老袁著帝製服飾入斂是藏在棺內的事,但若堂堂正正把其未做完的皇帝夢擺在陽間炫耀,卻萬萬不敢。所以徐世昌又引經據典:“《說文解字》中,陵與林可相互借用,避陵之嫌,卻有陵之實,就稱袁公林,如何?”做不成新皇帝的跛足袁大公子還能“如何”?隻得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