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洹猶覺淺——站在袁世凱遺址上的暢想(7)(1 / 1)

安陽城外洹水之上,遂有了這空前壯觀的偌大墓葬--除了袁林本身這近一百四十畝地外,袁家還買斷周圍泱泱上千畝地為祭田。

當年民國政府為先大總統發殯時,隻批了五十萬銀元建墓。對這樣一座宏大的陵園來說,這筆錢根本不夠。是時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和負責工程的河南巡按使(省長)田文烈等一班袁之北洋舊部又共同集資了二十多萬元,“萃袍澤三十年之誼,竟山陵一簣之功”(田向政府報告語),才得以將袁林建成。

我見過不少散落在華夏大地上的君主之墓,袁墓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式的墓講的是封閉--大門緊關,高牆屏障,外頭人無論如何是看不到裏麵的;而洋式的則是開放型的,鐵欄門和鐵鏈欄杆隻為界定範圍,卻不是為遮擋人們視線的。

袁墓為洋式,一目了然。

雖說袁世凱生前即請風水先生在此選定了位置,不過,沒等破土動工,他就一命嗚呼了,他和所有的人都沒料到,故土會提前召他回來長眠。因是洋工程師所繪的藍圖,但又要表現出中國君主的氣派,所以,中西合璧的袁林的前後部分成了完全不同的兩種--前半部祭奠區是傳統中國皇家式的,後半部墓葬區是典型西洋國王式的。

老袁不正是這麼一個半土半洋的矛盾統一體嗎?

皇帝夢

說袁世凱,怎麼也拋不開“好人”、“壞人”這個古老的命題。袁氏這一生,真是越活越是壞人。細讀他的一生,其實至少有半生是未失大格的。人們在評價曆史舞台上的“角兒”時,往往依據他謝幕前的扮相而認定其一生的角色--隻要末場扮了回大白臉,這罵名就算是留下了,且輩輩沿襲,誰也不改口。

當初,袁世凱是怎樣動了稱帝的念頭的?一個以“締造民國元勳”而被時人推崇的國家第一把手,普天之下莫非子民了,何苦再討天下人的嫌,落得個身敗名裂,遺臭後世?以我今人之想,一生精明的老袁此舉實在不值。

今人已經看不出近百年前的“大總統”和“大皇帝”之間有什麼不同了。

其實,二者之間決不僅僅是名分上的不同。

從君主專製到共和國體,從“真龍天子”到“民國公仆”,從向來一人專權變成議會政治與責任內閣製,這一切,對昨天還是大清國臣工的袞袞諸公來說,尤其對袁世凱這個前朝的內閣總理大臣來說,是多麼的不適應啊!不能指望習慣於跪地咚咚磕頭的人們會適應比肩而坐投票表決國是,須知,西式黑呢高帽罩著的是剛剛剪掉辮子的腦袋。現在的人們,若不靜下心來,恐想象不出當年的天大的不同。

對袁氏何以稱帝,袁的親屬及親信都說,主要是吃虧於他的大公子袁克定。

與所有的專製者一樣,袁世凱到晚年最相信的也是自己的兒子。但就在其長子極力鼓動他當“中華帝國”始皇帝的最熱鬧的時候,他才猛悟出自己陷入了絕境。

事情敗露於偶然。

就在袁世凱屁顛兒屁顛兒地忙碌著登基的時候,全家女人們也都跟著樂嗬嗬地訂製娘娘和公主服飾的時候,未來的三公主袁靜雪瞅著丫鬟買回來的五香酥蠶豆傻了眼--老袁家法很嚴,自家的女人,無論大小妻妾還是哪房女兒,一概不準拋頭露麵,所以,袁靜雪想吃蠶豆,隻能令下人上街去買。袁靜雪無意發現包蠶豆的《順天時報》竟然與自家的《順天時報》完全不一樣!外邊的報紙上多是反對父親稱帝的報導,而自家看到的“輿論導向”卻全是擁戴老爸當皇帝的消息!三小姐懵了,當晚例見父親時,就把包蠶豆的報紙遞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