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將軍顯然未意識到袁世凱是個有遠大抱負的熱血青年,還以為不過是已故的結拜兄弟的不爭氣的嗣子(鄉間落榜秀才)跑來找碗飯吃呢!因而,棄筆從戎的袁世凱入伍後並未受到重用。
空有一腔抱負的袁世凱,某天對吳將軍的總文案、南通人張謇大發牢騷,而正是這一番抱怨,改變了袁氏的一生。他如許喟歎:
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無缺,並不是吃不上飯才來從軍的。中國現在正受到列強壓迫--法蘭西侵略安南(越南),擾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戰爭遲早必起,如對法戰敗,列強或將群起瓜分中國。我當初因吳公把守海防重鎮,亟需人才,正是大丈夫報國之秋,不料到此以後,見吳公溫雅如書生,並無請纓殺敵、投鞭斷流之氣慨,所以我也沒有久居此地之意。
這話說得真夠慷慨激昂的。這一番表白傳到吳司令的耳朵裏,他能不驚喜嗎?於是,未久,袁世凱就開始受到重用,成了吳將軍麾下的營務處幫辦,即營務處的副職,之後,又隨吳的慶軍一道去駐軍朝鮮了。
那時的朝鮮,與越南、緬甸、暹羅等周邊小國一樣,是中國的藩屬國。
在朝鮮,袁世凱憑自己的能力,很快就成為吳長慶所倚重的主要佐將。那時,袁世凱才二十三歲,卻表現出了卓爾不群的治軍才幹和靈活而又不失原則的處世手段。
抄兩個有關袁世凱在朝鮮的故事可為佐證。
第一個故事:某清軍軍官因淩辱朝鮮人而違犯軍規,袁世凱欲照章將其處以極刑。他剛入朝鮮時,曾下令一次斬首七個清軍兵勇,因為這些人在“屬邦”擄掠百姓有辱我中央帝國的聲譽。吳長慶知小袁治軍嚴厲且執法如山,便親至袁處坐著不走。袁請吳公翻閱案上的書籍,自己借故出去了一會兒。等回來後,卻向長官叩頭請罪,稟報自己剛才出去已經把那個軍官斬了。吳長慶倒也不愧為領軍人物,非但不責怪部下不給自己麵子,反而大笑讚曰:“執法當如此!”過後,吳大人常告誡在營中的親戚們:可別以為在我手下幹事就可以胡來,即使我能饒恕你們,袁某也不會饒恕你們!
這樣一位鐵腕帶出的軍隊,能不紀律嚴明?敢不奮勇陣前?日後回中國,袁世凱在天津之郊的小站練兵,隻四年就帶出了一支海內第一勁旅--北洋陸軍,靠的正是這股子六親不認、執法如山的狠勁兒。
第二個故事:彼時朝鮮政局動蕩,倭寇屢於黃海興風作浪。李鴻章為防遼東半島遭日本人染指,命吳長慶率三營人馬回國駐防,餘下三營由提督吳兆有統領,袁世凱則升為會辦,即三把手。在吳與袁之間,尚有總辦張光前。
彼時,高麗人內部已有“親清派”與“親日派”之分。日本人拚命培植反華勢力,覬覦取清國而代之。為維護祖國利益,年輕的袁世凱不得不費盡心思地與日本駐韓使節周旋。從現存的一幅袁氏贈日使的書法上,即可看出其一片苦心。可想而知,麵對這樣一幀超凡脫俗的墨寶,崇尚中華文明的日本人是無法不歎服的。
然而,私誼無法取代國家利益。在日本人的唆使下,韓國的親日派欲發動政變,推翻擁戴中央帝國的政權。值此危急關頭,朝鮮郵電總局落成,三位中國駐軍最高長官接到參加典禮的邀請。不言而喻,此為鴻門宴。去則性命難保,不去則有失宗主國之國格,真是進退兩難(不知這一次是不是韓國人利用宴席搞政變的發軔之作,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就有好幾位韓國總統是在吃飯時被部下刺殺從而使江山易主的)。吳、張二位稱去不得也。但袁世凱不懼,他懷揣一把手槍,帶上兩個親兵,提前一小時突現筵席,令對方措手不及。等酒席開始不久,他又突然借故起身告辭,並手牽政變頭目樸泳孝一路談笑出了大門。陰謀者的陰謀終於落空。兩天後,樸泳孝等賊心不死,又宴請中國駐朝商務與稅務官員和各國公使(偏偏日本公使未受邀請,可見東道主用心之險惡)。席間,果然有人持刀而入,並有武裝叛亂分子衝入王宮!袁世凱聞訊,未待請示中央政府,便令清兵前往彈壓。豈料,日本軍人已直接出麵保護宮中的政變分子,雙方對峙起來,情勢萬分危急!好一個袁世凱,親率二百清兵全力攻入宮中,救出被圍困的國王李熙,將其置於我方保護之下,一舉挫敗了政變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