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作者中心模式(2 / 3)

作者中心模式的第二個模型是人格學作者中心模型。這一模型不取決於定論方法,而以映射論為依據,認為文學創作是作家人格的投影,作家人格影響作家創作,但不是一對一式的決定與被決定關係,這一模型近年來有地位增高逐漸取代社會學作者中心模型的趨勢。人格,是人格學作家中心模型的核心和出發點。人格即人所表現出的精神特質,是指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識、主觀意誌、內在目的性等特性。但是人格學作者中心模式並不僅僅就人格看人格,甚至並不僅僅是就作家人格看作家,而是在更廣闊的曆史層麵上看作家人格。這裏有三個層麵。一是作家個人層麵,文學史家在這一層麵將作家從一切背景中抽離出來,將他看成是個體。一個非人群的個人,剝去了社會化角色之層的後的孤獨個體。在這個層麵個性就等於人格的全部,這個視角是整個人格學作者中心模式的基石。這是的作者被孤懸在曆史之外,被作為類的個別性甲乙尊崇。而是時代層麵,文學史家在這一層麵將孤懸的的作家個體放回到是代理,這是的作者是被當成某個特定時代最敏感,最尖銳,最痛苦也最歡心,承擔了真個時代的精神符合,擔當者整個事件的黑暗與光明,希望與絕望的“中心靈魂”來甲乙認識的。這一層麵,作家的人格被是為整個時代總體人格的折光,代表了一個特定時代精神風貌的全部豐富性與深刻性。第三層麵則是人類學層麵,作家人格是人類總體人格中的一部分,人的類人格的精神性歸趨是統一、和諧、完滿、美善的總歸趨中,作家個體人格總是承載著光明中黑暗的部分,他們的人格常常是分裂、扭曲、躁動、不滿的,所謂“追趨光明的人常常總在黑暗之中”便是此意。

就筆者看來,這一模型是文學史研究中頗有前途的模型。先,我們認為作家應是文學史研究的最基本單位,因為作家是突的主體,而且是能動的曆史主體。作家不但承擔曆史使命,且反抗曆史使命,是文學史通向人類學和一般史學的橋梁,又一般史學通向文學史和美學的中介,文學史中的全部矛盾的富性與深刻性都包含其中了,這種特性是文學史的其他對象,黝作品、流派等所不具有的,這一點我們已在其他地方說過了。寒次,我們認為人格學作者中心模型是各種模型中最具有人類舞情懷的,關懷人,關懷生命,最能清晰地表征文學史研究的人汝科學屬性,而沒有其他模型的社會學意味、科學主義傾向。再汙次,它有利於提高文學史的哲學品位,文學史透過作家人格的研一究而上升為一種生命哲學應該是完全可能的,一個具有偉大情一懷的文學史家完全可以藉此將文學史置人人類尋求自由和解放_的漫漫長旅之中,因為人的解放實質是人對類人格的占有和歸:盆,是人格的最終完善和飛躍性升華,也就是實現自己的類人格、本質。文學史這一學科的特殊題材領域為文學史家在宏闊的曆r之流中揭示人格的分裂與聚合,展示人格發展的曆時與共時派觀提供了合適的契機,也因此,在我們的觀念中,一個出色的文學史家的使命正在於此,也隻有尊崇了這一使命,一個文學史家的工作才可能受到曆史的尊崇。

然而這一模型也對文學史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它的成功與失敗將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賴於文學史家的人格品位,他在多大的程度上能與曆史上那些偉大的心靈作平等的對話,去體悟那些被塵封在曆史深處的睡著了的悠長無止的痛苦,勃發張狂的激情,難以抑製的憂鬱,刻骨銘心的熱愛????一個文學史家他必須擁有足夠的細致、敏銳、熱情與激情,足夠的情感與理性力量,越過那些曆史距離與前人作心靈的共振,並且在這共振中,他還必須貢獻出他自己的人格內涵。正是他自己的人格內涵中的時代性因素,才能使得曆史上那些作家的人格獲得與現時的關聯,人不僅是被作為“過去”的而被揭示,還作為“當下”的被揭示。也就是說,文學史家必須在自己的文學曆史熱情中融注現世情懷,自己當下的人生體驗。從這一意義上說,錢理群先生在其《〈精神的煉獄)序》中所說的“對作家采取同情式的理解”是完全正確的,一個文學史家他應該以自己作為一個當下人的人格與作家—曆史人格的相通性為基石去熱情地擁抱那些往日的靈魂,而不是冷漠的俯視、無情的批判,他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應是一種同情式的感同身受。

所以,人格學作者中心模型的操作基礎是文學史家的體悟,是對作家人格心性平等的領會與感受,而主要的不在於智性的分析、邏輯的演繹。

它具有無可比擬的探刻性,但是它同樣也有一定鬥勿缺陷,首先是很可能出現以人格本體取代文學本體的傾向,其級次是過於倚重感悟與認同,批判性不強。

從本質上講,我們認為人格學作者中心文學史模型的生命體驗方法是建立在存在論哲學的存在本體論之上的,是一種超越主客二元關係下的經典物質本體論的哲學的方法,它關心個體感性生命存在的苦弱與命運,關心人的個體感性如何獲得完滿實現的問題,也因此它是以個體的人(文學史家、作家)對存在的感念和激情為根基的,更具現代性。它放棄了純理性的立場,不是在文學史中關注超越於人的物或“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曆史規律”,所以這點上它是從根本上克服了決定論、獨斷論的。但是另一方麵,它過於依賴史家的生命體驗;而傾向於主觀的方麵。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部完整形態的人格論作者中心模型的文學史來驗證這一點,但我們卻不能不說,在理論上這一缺陷是存在的。作為結論,我們深信人格學作者中心模型是頗有前途的一種模型,我們得說,偉大的文學史,某種意義上就是作家人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