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人際關係中的潤滑劑。優秀文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禮儀素質:了解禮儀,掌握禮儀;恰到好處地運用禮儀,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
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古代“禮”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政治製度,二是禮貌、禮節,三是禮物。“儀”也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儀式和禮節,三是指準則和法度。
在西方,“禮儀”一詞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後來,“禮儀”一詞進入英語,演變成“人際交往的通行征”,它同樣有三種涵義:一是指謙恭有禮的言談舉止,二是指教養和規矩,也就是禮節,三是指儀式、典禮、習俗等。
縱觀中外對“禮儀”涵義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基本意思:
其一,禮儀是一種行為規範或行為模式。
其二,禮儀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種行為準則。
其三,禮儀能約束人類欲望,保證社會秩序,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
成功大師拿破侖·希爾深情地寫道:“世界上最廉價,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種特質,就是禮節。”“禮節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尊重他人的感受,有意幫助不幸者;以及控製各種自我本位主義形成的一種習慣。”禮儀的重要性,在於它有助於培養積極的心態”養成高度的自製力和高超的領導才能,建立對自我的自信心,塑造迷人的個性,它讓你看起來充滿熱情,富有合作精神,保持身心健康,這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一)禮儀是個人素養的綜合體現
得體的衣著,文雅的舉止,恰當的問候,彬彬有禮的行為所體現的已不僅僅是個人很有禮貌的簡單層次,而是他的個人才能、自信心、熱情、對生活的熱愛等等積極的心態。
對別人使用貶義的稱呼,遲到或者毫無準備地參加會議或赴約,擅自闖入他人的辦公室,不回電話,放下電話時動作過猛,問候別人時不握手或者握手無力或者死握住對方的手不放,打斷別人的談話,躲避對方的目光,不得體的用餐,這些不符合禮儀要求的行為,都說明你缺乏教養。
有史記載,漢武帝既寵尹婕妤,又愛刑夫人。因“美女入室,惡女之仇”,漢武帝詔令二夫人不得相見。尹夫人慕邢夫人“娥”之名,懇請武帝讓她見邢夫人一麵。武帝答應了。
數十名宮女擁著一位夫人款款來到,武帝向尹夫人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尹夫人看了之後卻說:“她不是邢夫人。”
“看她的形貌儀表,行為舉止,不足以當夫人,配不上皇上的。”
武帝又詔來一位穿舊衣的女人,且沒有宮女簇擁。
尹夫人立即說:“這才是邢夫人本人。”並低頭哭了起來,傷憐自己不如邢夫人。
雖然,人們常說:“人不可貌相。”但多數人卻常常以貌取人。在現代社會,一般人都可以打扮得不錯,如果某人的儀表實在讓人側目,恐怕就表示他有內在問題了。
(二)禮儀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
禮儀影響我們與人交往的方方麵麵。與上司、老板,與同事、朋友,與父母、親人,與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真正的禮儀也影響我們與人交往的時時刻刻。在工作時或者休閑時,在購物時或就餐時,在觀看演出或坐公共汽車時。
講禮儀的人到處受到歡迎,同時,他就擁有了令人豔羨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