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朋友的弟弟張濤在上大學的時候是學生會幹部,專業成績不錯,而且也非常自信。畢業後他很順利地找了一份與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是他自己並不滿意。一年後,有朋友告訴他,某外企正在招聘員工。他從網上找到對方企業的招聘要求,無論是年齡、學曆、技能還是經驗,自己都非常符合條件。於是,他信心滿滿地去應聘。
第二部分 第3章 20幾歲必要的禮儀訓練(2)
在麵試的時候,張濤十分放鬆。“我在大學時成績優異,多次在演講比賽中得獎。我有著豐富的實習經曆,有一家大公司曾想和我簽約,但我覺得該公司升遷緩慢,不利於我的個人發展……”當考官讓他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的時候,他滔滔不絕,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輝煌經曆都說完。他充分展現自己的口才,希望可以撈足“印象分”,甚至不顧考官頻頻做出的“停止”手勢。
最終,各方麵都很優秀的他還是沒有被錄用。因為主考官認為他太誇誇其談,給人的感覺是好大喜功,做事不踏實。盡管張濤覺得自己本人並不是這樣,對對方的結論感到非常“冤屈”,但結果就是這樣。
第一印象無論好壞都很難抹去,因此初次見麵就不討人喜歡的人通常不具備良好的交際能力。那麼,怎樣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1.儀表很重要。從心理學上,人們通常把那些外表吸引力強的人看作友善、聰明且善於社交的人。外表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天生,但人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使自己的吸引力最大化,穿著打扮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注意自己的儀表非常重要,這包括穿戴是否整潔、得體,個人衛生是否幹淨,頭發是否髒亂、指甲是否太長等等。
2.恰當的身體語言。在形成第一印象的因素中,重要性僅次於外表吸引力的就是身體語言。有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身體語言的信息要比有聲語言信息的內涵多數倍。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是以直觀迅速的方式,去理解別人的肢體語言,有時這對於發現積極的或消極的信號有一定作用。為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學會通過恰當的身體語言來為自己加分。比如,坐的時候兩腳要著地,坐和站的時候不要手臂交叉,還有要注意眼神接觸等。
3.讓微笑拉近距離。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場合,要保持微笑,體貼地招呼那些內向的、不為人注意的朋友,在社交中對弱勢者的幫助會得到別人特別的感激。在其他社交場合,也應盡量主動向社會地位較低者打招呼。在有你不能適應的生活條件與生活習慣的場合,也要學會克製,不要表現出不適感與負麵表情。
4.行為舉止要得體。恰當的言行舉止能拉近你與他人的關係,而不恰當的表達和行為則讓人反感,上麵的故事中,張濤不顧考官的“停止”手勢,隻顧自己暢所欲言,就是一個不恰當的言行,或許他自己沒有注意到,但對方卻是“感受頗深”。這樣的細節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在征詢了別人意見之後才進入別人的房間、動別人的書架或者室內物品;在經別人同意的情況下才用別人的電腦;坐在別人的私人座位上,但通常不去翻動別人的筆記本。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因此我們要珍惜這僅有的一次機會。我們在平時要注意自我修煉,比如觀察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打扮風格,不斷學習和充實自己,適時展現自己的氣質和風采。還有,一個人要是具備一技之長也會給人留下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
不要對別人的“秘密”好奇
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故事:
小吳在小的時候,曾經患過一場重病,這場病使他變得有點頭腦遲鈍。有時候生活和工作一緊張,還會尿床,而且尿了自己還不知道。這成為他生活中最大的隱私。他也因為自己這個毛病而感到苦惱和自卑。
第二部分 第3章 20幾歲必要的禮儀訓練(3)
有一次,又有一個項目要執行,他生怕自己做不好,又處於緊張狀態中。這時,正好一個大學同學因為租房到期,要到他這裏將就著住一晚。
那一晚,小吳害怕自己的秘密被同學發現,不敢上床睡覺。到了後半夜的時候,實在困得不行了,就和著衣服躺在床邊睡著了。
第二天醒來,最怕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同學看著小吳窘迫的樣子,笑得前仰後合。小吳非常尷尬。他首先的反應是,希望同學為他保守這個秘密,但是他沒有勇氣說出口。
之後的一次同學聚會上,他隱約感到同學們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有的同學則是一臉的嘲笑,還有的同學小聲地跟人議論他“有毛病”。而那個曾投宿於他的同學故意走到他跟前來,對他說:“我可什麼也沒說啊!”小吳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小吳的感覺,我們可想而知:羞愧、激動、緊張、惱怒、痛恨。而他對那個散布他隱私的人,必然是深惡痛絕。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做?還會跟他做朋友嗎?你還願意再見到他嗎?以後見了他還會給他好臉色嗎?他有困難的時候,你還會幫他嗎?當然不會,即使他無意中透露出你的隱私,你也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