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人生情趣與家庭(1 / 1)

我在這個題目之下所要表白的意思,多少與東西文化的研究有點關係。東方很重視家庭,並且似乎嫌其太過,而西方則比較很差。東方人的個性很少一種伸展,個人算是家庭中的一部分;西方則個人獨立,所以家庭不甚重要。但是中國人那樣個人埋沒於家庭之中,甚至連國家都不理會,也是太過。今天所要說明的,就是,在文化變遷中,家庭要變到什麼樣子,雖然尚難斷定,但是據我的觀察,像中國這樣的重視家庭,是很合變遷潮流的。因為近世人類生活的變動,從16、17世紀開發下來的西方文化,到了現在差不多根本上有一種變遷,而中國這種重家庭是適合這個變遷的。

原來西方從希臘起,即可見其理智的發達。如梭格拉底說:“知識即道德”,即可見其對於理智的重視。從那時起,西方人講倫理,講人生的思想史,無不重在理智方麵。梭格拉底那些弟子及當初許多思想家都如此。到文藝複興時代,大陸上還是照舊,英國則更偏功利,以為快樂利害的計較,亦是道德的根本,就是所謂功利主義。但是這個分別計較還是理智,與前還是一貫,其所不同者,即在稍重利害一方麵罷了。因為他們思想如此,其生活也確有這種傾向,分別計較的心理很盛。這種理智活動最盛的時候,最宜於個性伸展,因為都帶著物我彼此的分別。他們對於自然界持對待反抗的態度,而對人亦然。此即因先認識自己,分別人我,是理智的活動。結果雖然可以克服威權,得到個人的自由,但是到現在西方人已經很感一種苦痛,因為個性伸展到極處而人的生活太機械了。這種現象全歐美都如此,而英國最甚。中國人最尚情感,父母對於子女,子女對於父母,就是兄弟朋友之間,無不是因愛他而忘了自己,很不把自己當一回事,很有無我的傾向。西方很重自我,一切都不退讓,雖然因此而得自由,但是人與人間太乏情趣。中國人很重屈己讓人,人與人間有一種溫和的態度,很有情趣,比西方那樣連家人父子之間,都持計較算賬的態度好得多!人的生活確是很有待於情趣的培養的。現在西方人那種生活太少趣味,太使人不能忍耐。照我的研究,中國文化徹頭徹尾是一個直覺的,雖然缺乏個性的伸展,不能發生德謨克拉西,卻是富於情趣,是其特色。直覺與情感是異名同實的。

現在講此刻的變化。西方人學術思想上有根本的變動,是科學的變動。這所謂科學的不同,尤其是指心理學而言。現在的心理學與前大不相同了。從前的心理學以意識為重,完全重視理智一麵,而於本能的情誌方麵很少留意。最近的行為心理學,就留意到情誌方麵來了,其方法也由分析的變到看其活動之勢的了。到此,他們才曉得,人類生活的唯一源泉,是情誌而非理智。要一個人好,不在乎使他明白,而在根本使他的情誌方麵好,就是說有知識不一定有道德,這是西方心理學上最近的一個大翻案。知道增加知識不一定能使人好。他們一麵受了理智過量發達的痛苦,一麵又覺悟了從前以理智發達為道德基礎的觀念之錯誤,根本上就使他們很著急於中國人所沒有丟掉的人生情趣。

要使一個人好,在培養人生的情趣,而培養情趣最好的地方是家庭。

家庭是人的用情所發端之處。一個人不能與家人無情而與外人反倒有情。

家人間的情趣是情趣間的起頭,最能使人快樂。時常有情趣,即時常快樂,心理也就常常的好,決不會發生不好的行為。不好的行為,都發生不愉快的心理。有情趣培養的人,很少有對不住人的行為。我們一麵看西方人的新要求,一麵即可看見中國的注重家庭,真能使人增加情趣,都是很合潮流的。

孔子沒有別的道理,就是很讓人著重家庭的情趣。這就是近來愛講西方化者所不願聽的“孝”、“悌”兩個字。這兩個字實在有無窮的妙處,可惜沒有人用現代的學理去研究出他的真義。這兩個字誠然不能發生個性的伸展,不合於近代的西方化,但是要曉得,假使你留意到西方化目前的變遷之所趨,再能認清這兩個字的真義,便不能不承認他們是自然吻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