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後轉變不同(1)(2 / 3)

第一期功利思想以為明於利害即明於是非,那就是肯定欲望,而要人生順著欲望走。第二期出世思想則是根本否定人生,而要人消除一切欲望,達於無欲之境。因為覺悟到人生所有種種之苦皆從欲望來。必須沒有欲望,才沒有苦。這在人生態度上雖然前後大相反,卻同樣從欲望來理解人類心理。不過前者以欲望為正當,後者以欲望為迷妄耳。其詳,這裏不談。

雖說前後同樣從欲望來理解人類心理,卻對人類心理認識的變動已經隱伏於此時,漸漸識得人類之高過動物,雖在其理智勝過本能,本能總像是要通過意識這一道門才行。但理智之發達,不外發達了一種分別計算的能力,而核心動力固不在此。核心動力還在本能衝動上。所謂欲望不是別的,恰是從意識這道門出來的本能衝動。這樣,就不再重視意識,而重視隱於意識背後的本能衝動。

剛好,當我深進一步認識到此的時候,看見歐美學者新出各書亦複有悟及此。英國哲學家羅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寫的《社會改造原理》有餘家菊譯本,民國九年出版。他開宗明義第一章第一節就說他“從大戰所獲得的見解,就是什麼是人類行為的源泉……”。他指出這源泉就在衝動(impulse)。戰爭就是毀滅,不論勝者敗者對誰也沒有好處。然而衝動起來,世界千千萬萬的人如瘋似狂,甘遭毀滅,攔阻不住。他說以往人們總看欲望是行為的源泉,其實欲望不過是較開明的,亦即有意識的那一部分而已。他這裏是把欲望和衝動分別而對待著說,其實欲望的核心仍然是衝動,隻不過表麵上文明一些。羅素把人們的衝動總分為兩種。一種他名為“占有衝動”,例如追求名利美色之類。另一種他名為“創造衝動”。這與占有相反。占有是要從外麵有所取得。創造則是從自己這裏的勁頭、才能、力氣要使用出去。科學家、藝術家往往為了發明創造而忘寢廢食。革命家為了革命而舍生命。以至人們一切好的行為皆出於創造衝動。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鼓勵人們的占有衝動,發展了人的占有衝動,而抑製著人的創造衝動,已經到了可怕的地步。資本主義社會之必須改造在此。改造的方向,或其如何改造的原理,就在讓人們的創造衝動得以發揮發展而使占有衝動減退。

再如美國心理學家麥獨孤所著《社會心理學緒論》一書,亦是一最好之例。他在自序中首先指出社會科學家在講經濟、政治、教育、倫理等等學問時,從來沒有認真研究人類心理,而徑直在他們各自的粗淺看法那種假設上,去講經濟,講政治,講教育,講倫理等等。現在這種假設站不住了,那些學問亦將被推翻,從新來過。他的書就意在為社會科學試著先做些基礎工作。他在這裏說的粗淺看法,即指一般隻留意人有意識那一麵,亦就是欲望方麵。而他則認為人類行為的動力在本能。本能好比鍾表的發條。假如把發條抽去,鍾表就不走了。人無本能亦將不會動。本能著見於動物生活中,原是生物進化、生存、競爭、發展而來的。本能在人,或者比動物還複雜,還多。每一種本能皆有與它相應的一種情緒。例如鬥爭,就是一種本能,與之相應的情緒就是忿怒。忿怒與鬥爭相關連。動物在覓食求偶之時,都免不了爭奪。怒氣盛,鬥爭強的自然勝利。這樣就從優勝劣敗,而將那不善鬥的淘汰去,發展了鬥爭的本能。又其父母撫養幼子,亦是一種本能parentalinstinct。與之相應的情緒,就是慈柔之情。富於這種本能的動物,自然在生存競爭中亦得到優勝傳種而發達起來。諸如此類,各種本能皆在生物進化史上有其來曆。

我從羅素與麥獨孤兩家的言論主張得到印證,增加了我的自信。特別是看到他們所認為頂新鮮的道理,我已經掌握而高興。兩家之外,可舉之例還很多很多,如心理學界後起的“精神分析”學派,以佛洛伊德為首,特別強調下意識或雲潛意識,極注意人的感情方麵。還有許多學者提出“社會本能”,這一說法,給予我思想上很大助力,其中如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一書,從鳥獸蟲豸生活中羅列其群居互助的許多事實,證明互助實為一種本能,人類社會之所由成正亦基於此。西洋舊說,人們所以結成社會是由自利心的算計要交相利才行。講到倫理上的利他心,總說為自利心經過理性而推廣出來的。所有這些總由隻看到人有意識的一麵,而沒有認識到本能和感情的強有力。現在心理學上新見解出來,舊說悉成過去。雖東歐、西歐、北美各學者之為說不盡相同,著意所在種種不一,然其為西洋人的眼光從有意識一麵轉移到其另一麵則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