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1 / 3)

克受林之囑所作。林則徐初到廣州,曾擬一道照會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懇請她在那一頭正本清源,釜底抽薪,遏止鴉片的毒業。“設使別國有人販鴉片至英國,誘人吸食,當亦貴國王所深惡痛絕……貴國王存心仁厚,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於人。”這一番話真是義正而詞婉,凡有血性的中國人,甚至略具良心的西方人讀了,照理都會感動,但是當時對那頭約翰牛,卻像彈琴,這封信,林也曾請派克加以斟酌。郭廷以在《近代中國史綱》裏說林則徐“初至廣州,曾擬就一道給維多利亞女王的照會,詞句近乎威脅。七個月後,所頒發的與初稿頗有出入”。這麼看來,此信的定稿想必也有派克的意見。  [返回目錄]  

第二輯 開卷如開芝麻門 鴉片戰爭與疝氣(2)

派克初見林則徐時,隻有三十五歲,而這位朝廷重臣已經五十四了。那時他來中國已有五年。派克原是誌願來華的美國福音牧師,最初的目的是傳播福音而非行醫。還在美國的時候,他在一八三二年版的《美國百科全書》裏,發現中國人是“具有奴性、做事勤奮、生意精明的民族”,至於“心智的進展,該國久已停頓”。派克來華傳教,就是要救心死的中國人,但是《美國百科全書》卻沒有告訴他,中國人待救的不但是心智,還有身體,而身體的日趨衰弱正由於西方鴉片生意的日見興旺。以一八二九年為例,英國那年輸入中國的貨品值二千一百萬美元,其中鴉片在一千萬元以上,美國輸入值四百萬元,鴉片所占逾四分之一。馬太福音說:“凡己所欲,應以待人。”(There fore all things whatsover ye would that men should do to you,do ye even so to them.)這就是中國人所重的恕道,隻是論語倒過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時的西方人來中國,一方麵傳播馬太福音,一方麵卻又傳播鴉片毒品;前者正是己之所欲,強加於人,後者正是己所不欲,竟施於人。派克來華傳教,卻沒有料到要治療自己同胞所傳的毒癮:西方人在華的所作所為,像一個“反諷”一般會合在他的身上。  一八五四年六月十八日,派克在中國度過五十歲生日。到這時為止,他的醫院已經醫治了五萬二千五百個病人;早在一八四七年,他已將麻醉術傳入中國。他半生在中國行醫,對我國現代醫學的貢獻十分重大。但是名氣大了,責任也不由自主地加重。由於他粗通中文,美國第一位駐華全權公使顧盛任他為美國代表團的秘書兼通譯。派克的中文當然不精,每逢草擬公文,他都要口頭譯成中文,由一位全然不懂英文的助手筆錄下來。中美之間的《望廈條約》,由耆英與顧盛代表雙方簽訂,正賴派克居間促成。一八五六年,派克更升任美國駐華專員,任務是安排美國的外交代表常駐北京,並且無限地擴展美國的對華貿易。  派克野心勃勃,竟想聯合英、法的代表向清廷共施壓力,以促進古老帝國的改革。英、法的外交官本來就不喜歡他固執的個性,對他的理想主義更有惡感。美國的同事嫌他時而執拗,又時而動搖。中國的官吏把他說成“老謀深算”,“滿懷敵意”,而又“固執不化”。據說鹹豐也感到他好與人爭,認定他心機深不可測。派克自己也忙得不但傳教無期,甚至行醫也無暇。公務不利,人緣又差,他在失意之餘,乃漸漸遷怒於華人,認為華人生性不改,隻會逃避責任,歪曲真相,誤解條文。  後這位憤怒的美國專員竟向華府建議派兵占領台灣,以應英國之占新加坡與香港。他說:“無論是為了人類、文明、航運與商業,美國政府都勢必對台灣采取‘行動’,尤其是對目前隻住野人的東南沿岸;深望我美國政府不致‘退縮’。”  美國總統皮爾斯對此大感震驚,乃於一八五七年四月把派克召回國去。派克在美國度其餘年逾三十載,死於一八八八年,享年八十六歲。可敬又可憫的派克,在中國先後奮鬥了二十三年,始於仁愛,卻終於慍怒。牧師派克要拯救中國的靈魂,醫師派克要照顧中國的禸體,外交官派克要占領中國的土地,西方文明對華夏古國的心情,何其複雜而又矛盾。  1982年2月5日  附識:本文多段取材於1980年企鵝版史班斯所著《改變中國》一書(To Change China, by Jonathan Spence)。派克為林則徐治疝事,見該書47至48頁,原見《中國檔案》(The Chinese Repository)8卷(1840年)634至637頁。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