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日本在戰後發展經濟的足跡中來看日本官僚的作為。
三十九.土地改革和農業集體化
很多人誤認為土地改革是共產主義者的專利,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亞洲第一個成功地實現了土地改革的國家是日本,而麥克阿瑟在日本最大的功績之一就是在他手裏實現了日本的土地改革。實際上策劃和實際進行土地改革的並不是麥克阿瑟,而是日本的那些官僚們,麥克阿瑟的貢獻是他為他為那些官僚們提供了武力後盾。而在日本最早提出土地改革的概念的卻是軍部的那些丘八們。
戰前日本農村的土地兼並現象非常嚴重,占農戶不到1%的地主占有了70%以上的農田,對租種他們農田的佃戶實行及其殘酷的剝削,佃戶收獲量的一半以上被地主當作租子拿走,農村異常悲慘。
日本昭和史上不少問題的根源在於當時日本農村的慘狀,農村的慘狀自然會引起國家政權中文武官僚們的注意。一來這些文武官僚們出身於農村的本來就不少,而且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文武官僚們基本上都有一種知識分子天生而有的追求平等的精神,而陸海軍軍官們還要加上一個軍隊下級士兵幾乎全部來自農村,農村的慘狀直接影響到軍隊的士氣這個因素。所以在官僚們對農村改革還隻是停留在議論上的時候,陸軍的下級軍官們就已經實際行動起來了,1936年發生的2.26事件的背景原因中的一大因素就是農村問題,看過日本電影《啊,海軍》的人會對這一點有很深的印象。因此在軍部中一直有要搞土地改革的呼聲。
土地改革是一場革命,不是一件那麼容易做到的事情,在1938年的《國家總動員法》成立之後,官僚們就搞了一次類似土地改革似的實驗。官僚們製定了一個名為《小作料統製令》的法律,想把地租(即“小作料”)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不準地主隨便漲租,但由於受到地主占大多數的帝國議會的反對而沒有能夠付諸實行。1942年之後官僚們又搞出來了一個名為《食糧管理法》的法律,規定農民必須把大米賣給國家,然後向地主繳納現金作為地租,再將地租的數額又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下來,不準改變。這時有一個口號叫做“一切為了戰爭”,帝國議會這次無法反對這個主旨是確保戰時糧食生產的法律。但這個法律實際上是損傷地主的利益的,因為隨著戰時的通貨膨脹,實際地租在1945年已經從實行《小作料法》之前的平均50.5%降到了18.3%,另外在這個食糧管理法裏還有公然的“兩重米價製”,即國家在收購地主和雇農的大米時的價格不同,地主的米價低於雇農的米價,這樣從江戶時代一直傳下來的日本地租製度在戰時實際上就已經幾乎名存實亡了。
1945年10月就任農相的鬆村謙三在就任的記者招待會上就公開宣布:“農政的基本是自耕農”,當時新來乍到的占領軍對農村還沒有發生興趣,隻是簡單地說了一句:“No objection(沒有異議)”。被鬆村謙三找來在第一線領導土地改革的,就是那位在“企畫院事件”中,因為涉嫌“赤化”而被特高警察抓起來過的高文組的和田博雄。
和田博雄因為有“被特高警察抓過”的金字招牌,麥克阿瑟來了以後出任了農林省農政局長,他隻花了四天就拿出來了一個名為《農地調整法》的法律草案,這不是什麼現起草的東西,而是他早就胸有成竹的方案。但是這個方案還是被議會否決了,理由很簡單:那時議會裏的人還是帝國議會那幫地主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