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阪的這種構想為什麼能得到從政府到大多數企業的支持也是很有趣的,石阪泰三從1956年到1968年這12年內連任四屆“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的會長,石阪泰三就是利用這個既能聯係政府,又能聯絡各大企業的組織的首腦位置來串聯企業經營者們共同行動的。
經團聯是這樣介紹自己的:“1945年9月13日,中島知久平商工大臣向主要的四個經濟團體(日本經濟聯盟會,重要產業協議會,日本商工經濟會,商工組合中央會)進行戰後處理方麵谘詢,9月18日,上述四個團體組成了經濟團體聯合委員會,1946年8月16日,經濟團體聯合委員會改組為經團聯”。
這個在經團聯構成中占據非常重要地位的所謂“重要產業協議會”就是根據岸信介在1931年製定的《重要產業統製法》而組織的24個行業統製會的中央協調機構,但在財閥的抵抗下,即使在岸信介擔任東條英機內閣商工大臣,椎名悅三郎擔任次官之後根據《國家總動員法》再次加強了這些行業統製會之後,這個協議會的功能還一直不是十分完全。直到現在財閥被解體之後,經團聯才正式成為了政府和企業間的聯絡人。
四十一.傾斜經濟和通貨膨脹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沒有朝鮮戰爭便沒有日本經濟的複興,這句話其實並不完全對。戰後日本的經濟複興有著朝鮮戰爭的因素,而且還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但不能把所有原因歸結到朝鮮戰爭。不要忘記朝鮮戰爭畢竟是開始於1950年,剛開始的時候雖然戰場的範圍覆蓋了朝鮮半島,但如果戰爭僅僅控製在朝美之間的規模上,則能夠帶動的經濟效應並不會有多大,這是因為朝美之間的軍事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但隨著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朝鮮戰爭從一場很小的局部戰爭演變成了成為一場大國間的戰爭,一場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陣營之間的戰爭,這才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而這已經是1951年的事情了。把日本人在戰敗之後到此之前理解為什麼都沒做,隻是韓戰一聲炮響才給日本帶來了生機那是不符合事實的。
事實上在韓戰爆發之前日本的工礦業生產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恢複,否則已經長時間休克了的日本工業早已壞死,不可能響應戰爭所帶來的“韓戰特需”。戰後初期的日本政府實行的是一條日後被稱為“傾斜經濟”的獨一無二的古怪經濟政策,1946年12月27日的吉田茂內閣決定了這個經濟政策,從1947年開始執行。這個經濟政策的製定人 就是前文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大內兵衛教授的大弟子。
這種傾斜經濟是一個集計劃經濟和凱恩斯主義為一體的古怪東西,當時美國人給日本人石油燃料以幫助他們熬過寒冷的冬天,但日本人把這些燃料全部投放到鋼鐵產業上去了。資源缺乏的日本當時並不缺鐵礦石,戰前和戰時日本儲存了大量的鐵礦石準備用於戰爭,但是美國人的轟炸使得日本鋼鐵廠無法開工而剩下了大量的鐵礦石。日本人就用這些鐵礦石生產鋼鐵,再把生產出來的鋼鐵投入煤炭產業,再把生產出來的煤炭重新投向鋼鐵產業,以此來擴大再生產,以後再把糧食和肥料的生產包括進來,就這樣往複循環,逐步恢複被戰爭破壞得千瘡百孔的產業和經濟。
政府成立了一個“複興金融金庫”的類似於銀行的金融機構來專門發放貸款,這個複興金融金庫就是後來的日本開發銀行,現在叫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從這個“政策投資”這個名稱就還能看到當初的創立宗旨:向鋼鐵,煤炭,電力和海運的政策投資。這樣鋼鐵產業所得到的煤炭價格低於成本,同樣煤炭產業得到的鋼鐵的價格也在成本之下。中間全部是政府的各種補助金。╩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