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錢又是從哪裏來呢?一個經濟係統千瘡百孔的戰敗國哪來那麼多錢?還是和戰爭時期一樣,開足馬力進行印刷。但是和戰爭時期不同的是無法進行強製儲蓄,溢出來了的錢誘發了極大的通貨膨脹。如果把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的1940年設為1的話,在戰爭結束的1945年僅僅為2.13,並不是非常高。雖然裏麵有物價管製的因素在內,但是以賀屋興宣為首的大藏省官僚們也確實在控製通貨膨脹上想了辦法,雖然辦法比較卑鄙。

但是戰後的通貨膨脹的規模就不一樣了。1946年的物價指數是9.9;1947年是29.3;1948年是78;1949年則達到了127.3,作為比較,1955年日本的物價指數是209.1,1960年是214.7。從這組數字能看出日本戰後通貨膨脹來勢之猛,而且還能看出日本的通貨膨脹幾乎就集中在最初的四年。

一般都認為德國在一次大戰之後出現的惡性通貨膨脹是納粹能夠在德國執政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嚴重的通貨膨脹為什麼在日本並沒有引起軍國主義還魂的浪潮呢?這是因為理論的正確性有都能限定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內的。並不一定通貨膨脹在所有的時候都是壞事,日本在實行傾斜經濟時候所出現的通貨膨脹與其說是日本政府所歡迎的,還不如更加直截了當地說是日本政府有意策劃出來的。

這種通貨膨脹使得日本政府沒有了債務負擔。日本政府所發行的國債總額在戰前的1940年為286億日元,戰敗時的1945年增長到1,399億日元,1950年為2407億日元,1955年為4258億日元,看起來一直在增長,但實際上這個數字對國家預算的倍率已經從1940年的五倍降低到了1955年的25%。

通貨膨脹當然能使政府減輕債務負擔,然而也會使得國民生活日益艱難,但是戰後初期日本的通貨膨脹很古怪,不但沒有使得社會動蕩不安,反而使得社會變得更加穩定,這是因為這種通貨膨脹使得社會反而變得更加平均了起來。

這種傾斜經濟是最典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但是從這種經營當中得到好處的並不僅僅是國家和壟斷資本。大企業從這種國家補貼的經營方式中直接獲利,而大規模通貨膨脹又減輕了投資負擔,這樣大企業的雇員的工資能夠得到增長,分得了第一份蛋糕。大量的家族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們因為戰爭受到了重大打擊,損失當然無法找補回來,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卻能繼續存活。

日本到現在還有一條叫《借地借家法》的法律規定房主不得隨意驅逐房客,房東甚至在房客拖欠租金的時候要趕人都很麻煩,這叫“保護居住權”,這條法律是在戰爭的時候製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那些壯勞力被抓了壯丁的人家不至於被房東驅趕而流落街頭。戰後日本政府不但沒有取消這條法律,反而在戰後最初的幾年還追加了一條固定租金的條款,這樣在通貨膨脹之下,本來在企業負擔中很重的那塊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