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再加上因為大企業的活力逐漸恢複而下來的訂單越來越多,中小零散企業雖然很艱難,但是能熬下去。

熬不下去的是些什麼人呢?從上麵的敘述中就可以知道了,是那些華族,地主和財閥家族們,也就是那些原來靠土地的租金收入生活的社會寄生蟲們。日語中把這些人叫“資產家”,這個字和中文中的“資本家”不太一樣,日語中的資產家是指那些依靠擁有的土地不動產,股票或者金融債券生活的人,那些不勞而獲的食利者們。

四十二.經濟再生的基礎確實是官僚們打的

比如說,麥克阿瑟所實行的財閥解體行動,除了在組織上解散那些托拉斯康采恩之外,對於握有大量財閥企業股權的那些財閥家族怎麼辦?麥克阿瑟的方法是強迫財閥將企業股權轉換為國債。這種轉換和日後的那種三錢不值兩錢地從地主手裏“買”土地的土地改革還不同,基本上是按照市場價進行的。從當時的表麵看,這種行動還是很人性化的。對於財閥家族來說,雖然手裏再也沒有企業的經營權了,但看起來還是換來了足以謀生的金錢。

但是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使得這句“足以謀生”成為了疑問句,所謂國債就幾乎成了廢紙,日本政府無需為如何償還這筆在一開始是一個巨額天文數字的債務而擔心了。

所以說日本的複興是依靠掠奪勞動人民而達成的話還不如說日本政府首先掠奪的是食利階級。這種掠奪所產生的一個副產品就是舊華族,財閥家族真的喪失了在日本政治中的發言權,並不是強迫不讓他們說話,而是他們的經濟基礎變得薄弱起來,沒有了說話的餘力了,日本戰後的平均社會的根源就在在此。

說幾句和本書主題無關的閑話,日本政府能夠這麼把工礦業的複興放在首位而把解決饑餓問題的農業放在後麵是有一個一個基本條件的,就是當時的日本雖然麵臨饑餓,但實際上並不麵臨饑饉的威脅。經過過那段時間的日本人都有對於那種對於饑餓的刻骨銘心的回憶,當時確實吃不飽,但並沒有出現大饑饉。而因為連年的戰爭,大量農村人口被抓了壯丁送上前線,缺乏勞動力的日本農業和日本工礦業一樣已經崩潰了,為什麼沒有發生大饑饉呢?原因是美國人在戰後的最初幾年裏養活了日本人,美國人通過占領地救濟政府資金(GARIOA: Government Appropriation for Relief in Occupied Area)和占領地經濟複興基金 (EROA Fund:Economic Rehabilitation in Occupied Area Fund)從1947年到1951年給了日本18億美元的經濟支援,幫日本人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候。

在麥克阿瑟還沒有到日本之前就已經注意到了日本人麵臨饑餓這個現實,於是想出了把美軍囤積的南太平洋各個島嶼上的350萬噸軍糧運到日本來的主意,但這個用美國軍糧來養活敵人的主意遭到了美國眾議院的強烈批評。

麥克阿瑟是這樣回答的:“現代戰爭的勝利並不隻是軍事上的勝利,不進行一場消滅那種發動戰爭的精神的精神改革就無法避免再次戰爭,這次的勝利使得我們接受了全體日本人作為戰俘,在巴丹半島我軍的將士遭到了日軍的虐待,但我們不能報複,因為戰爭已經結束了,全世界都在看著我們會如何對待日本人,饑餓對於占領是很不利的,如果你們不同意我給日本人麵包的做法,那就請你們送子彈來”。

在觀察美日關係的時候,經常有人會對日本人為何對美國人如此忍氣吞聲表示驚異。實際上這也很自然,除了美日之間在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上的巨大差異之外,日本人不得不對美國人感恩,戰爭剛結束的那段時間,如果沒有美國人的鼎力相助,日本出現餓死數百萬人乃至上千萬人的大饑饉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