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很流行的話來說就是:“這是一個奇跡”,因為池田勇人不是經過一高的東京帝大畢業生,而是經過五高的京都帝大畢業生。直到現在,在東京大學畢業生眼中的號稱日本第二的京都大學也就是垃圾,更不要說當時了。池田勇人能得到大藏省的如此另眼相看,可見此人的能力了。1948年,大藏次官池田勇人從大藏省退官,1949年參加眾議院選舉進入政界,當年就當上了吉田茂內閣的大藏大臣,從此先後在曆屆吉田茂,石橋諶山,岸信介內閣擔任大藏大臣或通產大臣要職,最後在1960年成為自民黨總裁,隨之成為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池田勇人也是戰後曆屆日本首相中扣去大學沒畢業的宇野宗佑和田中角榮以外唯一一位從東京以外大學畢業的人。

自民黨一個大派閥“宏池會”就是池田勇人所創立的,這個宏池會出過池田勇人,大平正芳,鈴木善信和宮澤喜一等四任首相,這四個人當中除了鈴木善信之外都是高文組的官僚出身,早期的宏池會就是一個官僚係的自民黨派閥。除了官僚出身的政治家之外,池田勇人還有一批官僚出身的智囊,這個智囊團體的頭頭就是前麵所說的田村敏郎。

池田勇人被日本人記得是因為他提出的“所得倍增計劃”是日本高度經濟增長的標誌。實際上池田勇人在一開始是緊縮政策的熱烈支持者,反對通產官僚弄出來的傾斜經濟政策,極力想控製通貨膨脹。但是後來在宮澤喜一和田村敏郎的支持下才開始站到了積極經濟政策一邊,弄出來了一個“所得倍增計劃”。

所得倍增計劃並不是一個分配計劃,而是一個要把日本國家產業的中心從固有的輕工業轉移到重化學工業上來這樣一個產業轉移的大計劃。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從貿易比較優勢來說,發展駕輕就熟的輕工業在出口換彙方麵有更加大的把握,但是光搞輕工業是無法把蛋糕做得更大的,要做大蛋糕就必須搞重工業。

池田勇人的“所得倍增計劃”還把前任岸信介預定的修改憲法的計劃拋到了一邊,既然岸信介豁出了政治生命換來了日美安全保障,日本人為什麼要去糾纏憲法或者國防呢?專心致誌地搞經濟不好嗎?這也就是日後日本的保守派政治家們相當反感池田勇人的原因。

但是所得倍增計劃還是戰後日本唯一的一次方向路線之爭。從此之後不管是中曾根康弘的行政改革還是小泉純一郎的郵政事業民營化都不是什麼真正意義的方向路線性爭論,僅僅是些“黨爭”,是為了政黨的利益,也就是票數在爭論,不牽涉到國家的未來遠景和方向。

四十四.通產官僚

《官僚們的夏天》基本上是基於真人真事,除了小說的主人公風越信吾就是佐橋滋之外,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是每個人都能考證得出來的,甚至在小說中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剛考進來的新人居然是日後在小泉純一郎內閣做到外相的川口順子。這本小說描寫了日本官僚中很特殊的一群人:通產官僚。“通產省”(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MITI。通商產業省)在一段時間裏是一個十分威武的名字,不喜歡日本人和日本經濟係統的人稱他為Notorious MITI(臭名昭著的通產省),而日本人自己卻把MITI解釋為Mighty(威武)。因為日本一直是號稱“產業立國”,“貿易立國”或者“技術立國”,無論怎麼立國,都首先是和這個通商產業省有關。

講通產官僚必須從岸信介和椎名悅三郎這一對無法分開的“革新官僚”的哼哈二將開始。雖然到最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政治家,岸信介當上了首相,而椎名雖然隻做到過外相,但是其影響力也不亞於首相。在田中角榮下台之後,是椎名悅三郎親自裁定三木武夫接替了首相位置,就是有名的“椎名裁定”,這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