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在日本推進了民主改革,實行普選,並且教日本如何防止賄選,保證選舉的公正,使得沒人能質疑選舉的結果,把議會民主製落到了實處,這樣在日本“民意”就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東西。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國力,使得日本人不但再也不反美了,反過來成了接受美國式意識形態最積極的民族,這樣美國式的民選政治家高於一切的思維方式很自然地也被日本人接受,成為了日本人的固定思維——這樣又一次開始了政治家企圖壓倒官僚的過程。

在“民意至上”的大旗下,通過普選而產生的各級議會議員以及像縣知事,市長,町長之類的地方行政長官就成為了民意的代表而披上了一層先天性神聖的光環,這樣他們在政治上帶有了先驗性的正確性。在他們和官僚發生衝突的時候,大眾很容易站在這些被稱為“政治家”的人的一邊,這樣官僚的權力就受到了極大的製衡。

而且官僚們手中所掌握的資源以及利用這種資源的方法也在發生變化。在日本跑步進入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官僚們成天要動的腦筋是:上哪兒去弄錢?因為需要幹的事情太多,到處都需要錢。而現在事情倒轉過來了,政府的職能重點從“如何聚錢”變到了“如何分錢”上。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發達,政府可處分的稅收也在不斷增加,這些稅收除了以“交付稅”的形式給各級地方政府之外就是由中央政府的各個衙門以“助成金”的形式在行業之中進行分配。

③思③兔③網③

這是一個非常意義重大的轉變。因為這個轉變才使得日本的政治家也好官僚也好都變得一代不如一代,和其國家的發達程度成了反比例。而官僚的蛻變是跟在政治家的蛻變之後才發生的。

戰後初期的日本首相都是職業官僚出身,擁有和職業官僚們相同的思維方法,而且當時的國會議員中高文組出身者所占比例也相當大,所以在政治家和官僚之間看不到什麼大的衝突。戰前的政治家和官僚之間的爭鬥還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還隻是為了抽象的或者隻是自我滿足的行政權力,而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就開始往赤摞裸的金錢利益蛻變了,這樣政治家更加急於介入行政事務,因為行政事務已經成為“分錢”的代名詞了。

四十七.從不同角度看“公正”

政治家和職業官僚們之間有矛盾,在這種矛盾中政治家們首先就站在了不敗的立場上,政治家可以肆無忌憚地批判官僚,而官僚無法直接批判政治家,因為選民們一般不能容忍對他們選出來的政治家進行的攻擊。

現在日本對官僚的批判首先居然就是“不公平”,而公平性是一種製度得以成立的根本,也就是說現在對於日本官僚製度的批判早已不限於一些小問題了,批判日本官僚製度的那些人正在企圖從根本上否定這個製度。

在這一百多年中日本先後兩次在世界上崛起,第一次是從一個落後的海島開始起步,第二次是從一片戰爭廢墟上起步,每次都隻花了三十年左右的時間,這就是日本官僚隊伍優秀的佐證。

優秀的官僚隊伍來源於優秀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