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這些例外實際上都來源於戰前,基本上都是岸信介從滿洲國帶回來的規矩,戰後也就那麼按老規矩一直傳了下來。但是在2001年的省廳再編中,舊科技廳和舊文部省合並成了文部科學省,而舊北海道開發廳和舊建設省和舊運輸省一起成了國土交通省,這一下例外也沒有了,技術官僚們再也爬不上次官的位置了。
除這一項之外,日本官僚係統現在受到強烈批判的還有一個“下凡”的問題。
四十九.目標是事務次官
最近日本的傳媒和反對黨一直在指責的一個問題就是“官僚下凡”,也就是“天下り”這個字,這個字在官僚體製中是指職業官僚們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官廳去其他地方就職。古時候日本人叫官為“お上”,意思是高高在上的神一樣存在。而不再當官,到民間來了就是“天下り”,也就是下凡了。
在說明這個“下凡”問題之前,首先應該說一下那些職業官僚們在下凡之前都在幹些什麼。
通過了“Ⅰ種考試”,被中央政府的某衙門錄用了,成為了職業官僚。所謂職業官僚是一類人,一類位置或頭銜,或者說是一條變換不同位置或頭銜的旅程,這個旅程的終點或者說職業官僚的頂峰是一個叫做“事務次官”的位置。
“事務次官”這個名稱是1949年6月的《改正國家行政組織法》定義的,在那之前就隻是叫“次官”,所以說賀屋興宣當過“大藏次官”沒錯,但不能說他當過“大藏事務次官”,因為那時候還沒有“事務次官”這種稱呼。
戰後的日本憲法規定了日本實行議會內閣製,由在國家議會掌握多數的政黨領袖組織內閣,而內閣成員的一半以上必須是國會議員,這一下基本上把大臣和官僚們分開來了。不僅如此,國會還可以派出一個議員來當次官,這個議員次官叫做“政務次官”,他的下麵才是“事務次官”,算小三,而從2001年開始,一個政務次官又變成了一個“副大臣”和一個“政務官”,事務次官成了第四把手,而原來在“次官”的年代,除了大臣就是次官大了。
有個諷刺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段子是這麼說的:“某科室,科長副科長加起來有十來個,管著一名科員,實際上這名科員才是真正的科長”,日本的事務次官也一樣,別看他頭上還頂了兩三個議員政治家,實際上他才是各省內真正的一把手,因為他頭上的政治家們一來不懂業務,二來換了內閣就要換人,就是不換內閣也經常會有“內閣改造”,有官大家輪流當,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大臣,僅僅是個過客而已,而事務次官是土生土長的土地爺,沒人會拿大臣當棵什麼蔥,遇事肯定得由事務次官來定奪。
比如經常在日本媒體上可以看到“閣議”這個字,意思是內閣會議,一些大事經過“閣議”之後就定下來了。但是實際上這個內閣會議隻是一個手續,所決定的那些“大事”實際上已經在前麵的所謂“次官會議”上決定下來了,隻不過在內閣會議之後正式發表而已。
所謂“次官會議”就是各省的事務次官每周周一和周四舉行的聯席會議,這個會議上決定下來的東西就是政府的方針政策,在每周二和周五的內閣會議上正式政府的名義宣布。現在這個“次官會議”在2009年民主黨執政之後由鳩山由紀夫內閣給取消了,弄得混亂不堪,那是以後的話題。
事務次官就是有這麼牛,一般來說官僚爬到事務次官就到了頭,但有兩個地方不一樣,在這兩個地方事務次官們還能往上爬。其中一個是外務省,在外務省駐各大國和聯合國大使才是最牛的人,尤其是駐美大使,所以不少外務事務次官卸任之後出任這些大使,像皇太子妃雅子的父親小和田恒就在外務事務次官卸任之後出任駐聯合國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