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家”式的管理(2)(1 / 1)

或許是因為我不是前任總經理帶過來的人,沒有太大的感情衝突;或許是因為在親情管理下,我也不自覺地承擔了過多的工作以外的情感負擔,已經感到身心疲憊,精神上有些不堪重負;或許是因為我畢竟在國外有過一些經曆,對於現代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行為,有了一些感性認識;或許因為我是管技術的,而柳誌雄等人都不是技術出身,雙方的互補性較強;或許還有一些我自己也不完全理解的原因。我和柳誌雄的配合,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大的矛盾。後來,隻要與技術有關的事情,沒辦法時柳誌雄都讓他們來找我,包括給客戶做售前演示等。而每次我基本都比較好地完成了任務,也從來沒有抱怨過。柳誌雄等對我逐步建立了信任。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柳誌雄及他帶過來的其他的管理人員,建立了較好的工作關係,盡管沒有像我和前任總經理及總工程師的關係那樣親近。我從新的管理團隊身上也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柳誌雄不僅帶來了嚴格的管理方式,而且不會像我們以前那樣,經常要很費心思地去琢磨員工的思想活動,也不刻意去和員工建立個人的關係。盡管和柳誌雄一起共事的時間很短,但是他讓我體驗到了一種與我自己成長的文化環境所不同的管理方式,一種“缺少人情味”,但是卻是比較理性的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後來改變了自己的管理模式。

許克明是跟柳誌雄一起從深圳過來做采購經理的。我不僅和他學了很多采購方麵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改變了我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一次和他聊天時,談到公司的一些管理問題,當時公司的經營情況依然沒有好的起色,照例我自作聰明地發表了一番議論。許克明坦率地講:“謝耘,在企業中老板永遠是對的。”聽到這句話,我非常驚訝,許克明好歹也是研究生畢業,怎麼有著這種“下賤”的想法?

許克明耐心地給我解釋:“我們和老板處的位置不一樣,他一般來講掌握的信息比我們多,情況也比我們知道得更全麵。所以,他通常是站在更高的層麵來看問題的。”他的這個解釋固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其中包含的一些道理,確實對我衝擊不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