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起義當天的戰鬥過程來看,第二十軍負責進攻江西省政府、第五方麵軍總指揮部和“進賢門”兵營,其當麵之敵為五個團;葉挺的第二十四師則負責攻擊天主堂,當麵之敵為一個團;而朱德的軍官教育團隻擔任了警戒任務。
起義後,賀龍擔任了“革命委員會”的“主席團總主席”。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下轄三個軍,賀龍是“總指揮兼二十軍軍長”,葉挺是“代理前敵總指揮兼十一軍軍長”,朱德是第九軍的副軍長(軍長是韋杵)。
根據以上情況分析,說“二十軍是南昌起義的頭號主力”,應該沒有問題。
那麼,賀龍的這個“第二十軍”是支什麼部隊呢?
二十軍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而第九軍(軍長是貴州省長彭漢章)是地道的黔軍。
1924年,賀龍從川軍那裏得到一個“川黔邊防軍第九混成旅”的番號,隨即帶領著自己的湘西弟子進駐貴州的銅仁、鬆桃,這裏是貴州苗族、侗族、布依族居住區,毗鄰四川和湖南。兩年時間裏,賀龍的部隊在這一帶收編各類武裝,從保安團到警備隊,大小通吃,很快擴充為六個步兵團。1926年8 月,賀龍宣布率部參加北伐,並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黔軍歐百川部又隨即加入該師……可以說,這幾年,賀龍的部隊是通過兼並黔軍武裝發展壯大的。
1927年8 月,“第二十軍”下轄三個師,共計一萬二千多人。這其中有多少個貴州兵,沒有確切的統計,但有個證據可以說明問題:二十軍的三個師,一師師長是賀錦齋(賀龍的堂弟,1928年9 月在“湘鄂邊”為掩護賀龍突圍而犧牲),副師長則是歐百川,貴州鬆桃人,苗族;二師師長是秦光遠,貴州鎮遠人;三師師長是周逸群,貴州銅仁人。
歐、秦、周三人都是1925年以後才結識賀龍的,彼此共事的時間並不長。按照當時地方軍閥的慣例,再考慮到賀龍的起兵方式,三個貴州人能夠在軍中擔任如此要職,隻能說明黔軍人數在二十軍中已占據了絕對比例。
事實上,三個貴州籍師長也很對得起賀軍長。離開南昌後,歐百川始終擔任“前敵司令”,帶領第一師的兩個“貴州團”衝鋒陷陣、一路打到廣東汕頭,一師的二、三團團長都在路上戰死了。二師秦光遠和三師周逸群也都衝到了海陸豐,直打到部隊解體之後才各分東西。他們的表現比個別“紅色驍將”還要好一些。
歐百川和秦光遠都不是共產黨人,起義失敗後,他倆經賀龍同意,單身離開軍隊回到貴州,後在黔軍中繼續擔任軍職。秦光遠於1940年病死,歐百川則活到解放後,還曾經當過貴州省的副省長。
至於周逸群,就不用馬甲我羅嗦了,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傑出領導、賀龍元帥的革命引路人。有評價說:“沒有周逸群就沒有賀龍,沒有賀龍就沒有南昌暴動。”當不為過。
值得一提的是,“八一起義”時,南昌城裏的敵軍主力為:朱培德的直屬警衛團、第三軍第七師(軍長朱培德,師長王均)的兩個團,以及第九軍二十八師的三個團。起義當天,“直屬警衛團”被消滅,七師的兩個團長被朱德請去吃“鴻門宴”,群龍無首,結果被繳械。而九軍二十八師的三個團卻保持了“中立”,沒有做認真的抵抗,這對促成起義成功是有積極意義的。⊙思⊙兔⊙在⊙線⊙閱⊙讀⊙
前麵說過,第九軍是道地的黔軍,二十八師的師長是韋杵(貴州安龍人、布依族)。麵對二十軍的貴州老鄉,同為黔軍的二十八師持“袖手旁觀”的態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