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作弊手段,考官就必須想方設法反作弊,要花費許多心血防止考生以作弊的方式通過考試,防止無才無德之人混入國家棟梁之才的隊伍,貽害朝廷和百姓。考官責任之重大可想而知。林則徐不辱使命,擔任副考官期間事必躬親,處處留心,工作極其負責。經過他的辛苦工作,這屆鄉試共錄取九十四名舉人,其中大多是平時就享有文名,且出身寒門、刻苦攻讀、有真才實學的人。放榜後,林則徐還親自到民間訪求意見,看看人們對這個考試結果有無異議,人們都心悅誠服。一時間,士人和百姓稱這個錄取榜單為“清榜”。這清榜的出現,與林則徐的耿直、正義有直接關係。
第二次是嘉慶二十四年(1819),林則徐奉命去雲南擔任鄉試主考。在這次鄉試中,他一如既往地認真負責,不僅嚴防作弊、細心批閱和評點試卷,而且提出他對“人才”的看法。在林則徐看來,人才必須德才兼備,既要品德高尚,又要有學問。這屆鄉試結束後,林則徐從考生的文章中選出十四篇上乘之作,呈送給皇上。皇上讀後,對林則徐的做事態度和勤政務實的作風有了更深了解。
林則徐任考官,本著為國家遴選優秀人才的宗旨,從不徇私舞弊,總是公正嚴肅,因此在讀書人中贏得了普遍的讚譽。在一些收受賄賂、徇私舞弊的考官主持的考試中,一些受到不公正對待的士子有口難言,求告無門,怨氣衝天。而經林則徐主持的考試,即使是落第考生也心悅誠服,甚至就一些問題寫信向林則徐求教。談到對考官工作的認識,林則徐後來曾說:“我在江西擔任副考官時,深知科考之難、備嚐艱辛的家父多次叮囑我,評定文章的優劣一定要慎之又慎。”確實,不但優秀的試卷林則徐看了又看,即使文章並不太好的試卷他也認真閱讀,認真寫評語,每個考生的試卷上都有他精心的圈點和密密麻麻的字跡。試卷上的每一句批語和點評,都凝結著林則徐對讀書人的愛護和期許,反映著他為國家召喚濟世之才的願望。這樣的考官,天下讀書人誰不感念呢?
兩次奉命赴外地主持鄉試工作,林則徐都表現出高潔的人格和傑出的才能,讓嘉慶帝十分高興,更加賞識他的才幹。 嘉慶二十五年(1820),林則徐由翰林院外放,被委任為江南道監察禦史,林則徐主政地方事務,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從此,林則徐開始施展才華,大力興利除弊,努力實現他匡時濟世的偉大理想。
當然,阻力也一定存在。但林則徐做官不怕得罪人。
此時,在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縣境內),黃河南岸水利工程尚未竣工導致河堤決口,洪水肆虐,百姓死傷甚重。林則徐立刻前去調查。他發現,此處的黃河水利工程之所以進展緩慢,遲遲不能完工,是因為販運築堤材料的奸商為了掙到更多的錢而囤積居奇,趁工程急需材料之機哄抬價格,以期牟取暴利。這樣一來,工程所需的築堤材料很難得到及時供應。黃河水利工程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豈容如此輕視?林則徐迅速查明情況,上報朝廷,建議“嚴密查封,平價收買,以濟供需”。在林則徐出麵幹涉的情況下,河堤決口被迅速堵住了。當時擔任河南巡撫的是滿洲貴族琦善,林則徐絲毫不懼琦善滿洲貴族的背景,向嘉慶帝直陳琦善監督不力導致生靈塗炭的罪過。官場中,官官相護是常態,林則徐卻為了天下蒼生的利益,不怕得罪官場中人。
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作弊手段,考官就必須想方設法反作弊,要花費許多心血防止考生以作弊的方式通過考試,防止無才無德之人混入國家棟梁之才的隊伍,貽害朝廷和百姓。考官責任之重大可想而知。林則徐不辱使命,擔任副考官期間事必躬親,處處留心,工作極其負責。經過他的辛苦工作,這屆鄉試共錄取九十四名舉人,其中大多是平時就享有文名,且出身寒門、刻苦攻讀、有真才實學的人。放榜後,林則徐還親自到民間訪求意見,看看人們對這個考試結果有無異議,人們都心悅誠服。一時間,士人和百姓稱這個錄取榜單為“清榜”。這清榜的出現,與林則徐的耿直、正義有直接關係。
第二次是嘉慶二十四年(1819),林則徐奉命去雲南擔任鄉試主考。在這次鄉試中,他一如既往地認真負責,不僅嚴防作弊、細心批閱和評點試卷,而且提出他對“人才”的看法。在林則徐看來,人才必須德才兼備,既要品德高尚,又要有學問。這屆鄉試結束後,林則徐從考生的文章中選出十四篇上乘之作,呈送給皇上。皇上讀後,對林則徐的做事態度和勤政務實的作風有了更深了解。
林則徐任考官,本著為國家遴選優秀人才的宗旨,從不徇私舞弊,總是公正嚴肅,因此在讀書人中贏得了普遍的讚譽。在一些收受賄賂、徇私舞弊的考官主持的考試中,一些受到不公正對待的士子有口難言,求告無門,怨氣衝天。而經林則徐主持的考試,即使是落第考生也心悅誠服,甚至就一些問題寫信向林則徐求教。談到對考官工作的認識,林則徐後來曾說:“我在江西擔任副考官時,深知科考之難、備嚐艱辛的家父多次叮囑我,評定文章的優劣一定要慎之又慎。”確實,不但優秀的試卷林則徐看了又看,即使文章並不太好的試卷他也認真閱讀,認真寫評語,每個考生的試卷上都有他精心的圈點和密密麻麻的字跡。試卷上的每一句批語和點評,都凝結著林則徐對讀書人的愛護和期許,反映著他為國家召喚濟世之才的願望。這樣的考官,天下讀書人誰不感念呢?
兩次奉命赴外地主持鄉試工作,林則徐都表現出高潔的人格和傑出的才能,讓嘉慶帝十分高興,更加賞識他的才幹。 嘉慶二十五年(1820),林則徐由翰林院外放,被委任為江南道監察禦史,林則徐主政地方事務,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從此,林則徐開始施展才華,大力興利除弊,努力實現他匡時濟世的偉大理想。
當然,阻力也一定存在。但林則徐做官不怕得罪人。
此時,在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縣境內),黃河南岸水利工程尚未竣工導致河堤決口,洪水肆虐,百姓死傷甚重。林則徐立刻前去調查。他發現,此處的黃河水利工程之所以進展緩慢,遲遲不能完工,是因為販運築堤材料的奸商為了掙到更多的錢而囤積居奇,趁工程急需材料之機哄抬價格,以期牟取暴利。這樣一來,工程所需的築堤材料很難得到及時供應。黃河水利工程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豈容如此輕視?林則徐迅速查明情況,上報朝廷,建議“嚴密查封,平價收買,以濟供需”。在林則徐出麵幹涉的情況下,河堤決口被迅速堵住了。當時擔任河南巡撫的是滿洲貴族琦善,林則徐絲毫不懼琦善滿洲貴族的背景,向嘉慶帝直陳琦善監督不力導致生靈塗炭的罪過。官場中,官官相護是常態,林則徐卻為了天下蒼生的利益,不怕得罪官場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