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的行醫執照。
這香港西醫書院,是今天香港大學的醫學院的前身。當時的教務長是康德黎。
孫中山肄業於西醫書院以後,到澳門開設了一個“中西藥局”在澳門大街,其後遷移到草堆街,在這中西藥局裏懸壺應診。由於醫術高明,來局求診的人極多,一年之間他所收到的診費,超過了一萬元。
這一萬餘元,孫中山都用在革命上。
孫中山的革命▂
和孫中山同時被判決放逐的,是陳少白與揚衢雲。孫中山帶丁陳少白與鄭士良去日本。楊衢雲經由越南、新加坡、印度,到南非洲,在約翰內斯堡及彼得馬裏茨堡一共吸收了幾十個會員,成立了兩個興中會分會。這兩個分會在戊戌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湊集了若幹款項給他回香港,因為他聲言要再度起義。然而,他回到香港以後。不能登岸,隻得去日本橫濱,找孫中山。(賣了家產。隨他東歸的一位同誌黎民占則流落在香港,一籌莫展,鬱鬱以終。)
孫中山帶了陳少白和鄭士良去日本,在橫濱成立了興中會橫濱分會。分會的會所設在山下町一百七十五番地,分會的會長是文經印刷店的主人馮鏡如。馮鏡如的弟弟馮紫珊,與馮鏡如的十四歲的兒子馮懋龍,都做了會員。(馮懋龍其後改名“自由”,對革命出力極多,留下《革命逸史》、《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華僑革命史》等好幾部著作。)馮氏兄弟父子以外,另有譚發、粱達卿、黎炳垣、趙明樂、趙嶧琴、溫遇貴等會員二三十人。
作為孫中山與馮鏡如、譚發等人之間的橋梁的,是一位姓陳名清的同誌。他的職業,是在洋船上賣東西。甲午年冬天,孫中山組織了檀香山興中會,搭船回香港,在船上宣傳革命,他聽了非常佩服。途經橫濱,便上岸邀了好朋友譚發,到船上來見孫中山。譚發是一個裁縫,在橫濱開了“均昌洋服店”。譚發生平主張中國應該由漢人自己選一個當皇帝,意思是最好由自己來當選,因此而贏得了“譚皇帝”的綽號。他見到了孫中山,便打消了自己當皇帝的念頭,決心擁護孫中山“創立合眾政府”。
因此,孫中山於乙未之役失敗以後,來到橫濱之時,首先到“均昌洋服店”拜訪譚發。譚發介紹馮鏡如等與孫中山見麵。不久,興中會橫濱分會便正式成立。(不稱為支會,而稱為分會。)
從此,橫濱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一個重鎮。
孫中山在這一年(1895年)年底留下陳少白在橫濱,叫鄭士良回香港,率人去檀香山。在檀香山,他和該地的台友商談再度起義的計劃,無甚結果。
《細說民國創立》九、倫敦蒙難
孫中山在丙申年(1896年)陰曆五月間由檀香山去美國,為的是征求同誌,募款再舉。到了美國以後,在舊金山住了一個多月,又在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等地分別住了若幹天,最後在紐約又住了幾個月,卻不曾遇到多少能夠接受他的革命主張的華僑。
於是,他決定去英國。到了倫敦以後,他常常去拜訪自己的老師,曾經在香港西醫書院擔任過教務長的康德黎博士。康德黎的寓所,在清廷駐英使館附近。有一天,他在路上遇見廣東三水縣人鄧廷鏗。其後鄧廷鏗在10月11日把他騙進了使館,關在三樓的一個加了鐵窗欄的房間之中。
鄧廷鏗之所以如此,是奉了清廷駐英公使龔照璦的命令。龔準備包雇一船,把孫中山秘密押解回國行刑;甚至想先把孫中山毒死,裝在箱子裏運回中國戮屍。
所好,吉人天相,使館的一個英國仆人柯爾漸漸表同情於孫中山的遭遇,送消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