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中國到憲政之路(2)(1 / 3)

照這樣說來,似無討論餘地了,如何又說可通呢?這就為憲政實以民主為其應有之義,且是不斷地向此前進;而它正同樣是趨向民主的。為要說明它自己,它將站在民主立場先批評英國。第一,將指出英國人民除百分之六獨立自營生活者外,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受雇於人,靠工資為生活的,而其他百分之四恰為雇主。生產工具如此被壟斷,大多數人在經濟上受製而不得自主,其影響於政治是不待言的。第二,影響輿論之有效的宣傳工具如報紙、廣播電台之類,亦多為資產階級所操縱利用。此其足以影響政治亦是不待言的。第三,初等教育在英國雖已普及,但工資生活者中約百分之九十不能升學,所受學校教育僅到十四歲而止。教育機會如此不平等,則政治機會之不平等隨之。第四,往英國曆來執政者多出自世族門第及財富之家;特別是政府文官(巴力門決議有待他們執行),主教(他們像報紙樣能影響輿論),法官,銀行和鐵路的總經理等,幾乎全部出自同一少數階級。總上四點,是其階級統治有難為諱者,則民主政治不免於空言。

這樣的民主,既令人不滿足,就有別尋途徑之必要。於是而有蘇聯這一條路出來。以下可作為蘇聯申明它自己的話。

原來英國人之愛好自由和服從公論,其精神實非其他民族所及。數百年來政治上之民主步步開展,蔚然為一世之冠,誰能抹殺。不過卻不免忽略一點事實。事實上,一個人生活未得穩貼,或教育未受充分,則許給他自由,他亦難於享用之;請他預聞政治,他亦不得盡量參預。況且經濟上既有壟斷,則政治上之壟斷自亦事實所必致。恰在英國忽略之處,便是蘇聯著眼之點。它著眼在解決社會經濟問題。同時亦是誌在給大家同受較高教育,求得文化水準普遍增高。蓋必如是,而後每一個人乃為不折不扣的一個人。政治上雖欲不民主亦不可得,民主政治乃實現而不虛。但這非建立社會本位的新經濟,就辦不到。所以其意不徒在經濟而止,而其著眼點和入手處卻非在經濟不可。因此它首先將“主要生產手段國有”和“不勞動不得食”,這經濟上兩大原則揭出;而政治上的自由與民主,卻不忙提到。

非但如此,而且它基於下麵兩點理由實有領袖獨裁和階級專政之必要。第一,它這種運動自是一大革命,麵對著兩麵敵人:在外則西歐資本主義正強,在內則舊日封建餘勢尚厚;而它全然要處於一指揮作戰之狀態下。第二,這樣經濟建設及其社會全部文化之建造,必須以一貫之方針計劃完成之,勢不容築室道謀。領袖獨裁是一種事實;階級專政則更有它的理論在,這就是國家之為物,原是一強製的組織,凡強製,必有強製被強製兩麵,斯階級統治所以為國家定型而不可逃。但從乎民主政治之旨趣,不應再有“治人”“治於人”之分,而必須合一,歸於吾人之自治。所以在國家之內,是沒有民主政治的;真正民主政治必為國家之消滅。在它止是要作這種消滅國家的功夫。不過此卻非可一步登天之事。當其從經濟入手,以訖全部社會改造之完成,還要假手於“國家”這機構。此時“國家”仍為一階級統治之局;所不同的,是原來被統治之無產階級起來作統治者,執行這一大改造計劃,以渡達於階級之泯化。猶之乎近代國家資產階級的統治一樣,在其本階級內未嚐不民主;此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之“專政”兩字,蓋對於無產階級以外而言。當新建設逐步達成,國內外情勢日趨穩定,起初民主在無產階級圈內者,此時便可將圈圈放大。最後到不設圈界,那亦就是平等無階級社會之實現了。

以上是關於政權公開不公開之解說。至於人民自由沒有保障,在一般國家遇著非常事變,入於緊急戒嚴狀態,豈不是亦有這類情形。且又可分兩麵解說:它為製止無產階級以外之反動而用特別手段,正等於一般國家對付亂黨之例;對於本階級內,則它又正像罷工期間的職工會,以各種必要手段來執行其高度紀律一樣。

總結束說,對於人生情調、理趣,它和英國人本有不同:一則偏於樂群而以社會為重,一則偏於樂自由而以個人為重。這是事實。但除此以外,它和英國同樣相信民主原則,要求民主生活,沒有根本的不同,像法西斯國家那樣(法西斯不相信民主原則,不要求民主生活)。而且二十餘年來之勇猛精進,經濟生活文化水準均如預期之普遍增高,政治上之民主果亦隨之逐步實踐(恕不枚舉)。其事,世人既無不見之,一向疑忌心理已然大減而代以彼此接近之心情。隻以國際戰爭又作,其建設進程為之頓挫,其政治亦難成常態;民主政治之完全實現,猶有待於今後。然即今所表見者,固已可使我們相信它並非邪魔外道。我們不妨承認它與英國——一般憲政國家之代表例——同是憲政;其漸次為政治上開出其民主精神來,並無二致。不過在同一目標底下各有各的路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