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中國到憲政之路(2)(2 / 3)

六.由階級統治到民主政治

此時我們有必須說明之一事:階級統治與民主,雖若矛盾不相容,但欲達於民主政治,卻非賴有階級以為過渡不可。如英,如蘇,皆顯示此理。

我們這裏所說階級,指經濟上有剝削與被剝削之分,和政治上有統治被統治之分而言。不事生產勞作而享用轉厚,即是剝削。治人而不治於人,即是統治。這雖是兩樁事而每每相兼。或則以統治而兼剝削,如封建地主;或則以剝削而兼統治,如近世資本家。關於階級之如何發生,這裏不談;所要講的是階級廢除之所以有待。有待於什麼?簡單說,有待於勞心勞力之合一不分。正如孟子所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治人,治於人二者未能合一,實為勞心勞力二者未能合一之故。但如許行所說: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以勞心勉強合於勞力,那樣卻是不行。那樣不是順著社會進步趨勢走,而是逆轉了。一定要等到生產工具生產技術高度進步,以蒸汽機電機一切物理的動力替代人力,勞力者自然化為勞心才可。——因為少用人的體力而多用人的心思,原是生產技術進步之一定趨勢。

這種進步,可得兩麵效果:一麵是為人們騰出極多之閑空,以便大家都很受教育求學問;一麵是使生產工作與學術生活極相接近而不相礙。本來讀書受教育,實在是一種高等享受,其中表示著人們有閑空;人們有閑空,表示著社會的富力。像我們今天得以享受教育,實為經濟上相當進步,而又有好多人在生產上服勞,才騰出空閑來給我們的。假如經濟不進步,生產力有限,而又要一切人享受同等教育,那非大家一同挨餓不可。所以人類曆史上,從不見有這樣事實。而事實所趨,亦就自然在階級分化了。古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句話,其實正為其寡,所以就不能均。人類要廢除階級的理想,早就有了;而一直到今天還難實現,完全就是基於這種事實上的必要。隻有生產力進到極高,如上所說者,而後乃有人人同受較高教育之可能;這種事實上的必要,才被取消。同時,那非平等不可之勢亦才於此奠定。所謂非平等不可之勢,就是:人人均受較高教育,人人均從事學問,文化水準普遍增高,彼此知識能力相差不遠,這一偉大事實。蓋能力平等,為一切平等之母;而教育平等又為企圖能力平等之道。階級廢除之有待,正待此耳。

這其中含有生產手段歸公之一義,未曾說出。因為它是隨著生產技術進步而來,又包含在生產力進到極高之內的。蓋社會當生產技術簡拙之時,則各人各家私有其生產手段而自行其生產,實為方便。隻有在技術大進步之後,才有集中為大規模生產之必要,而此時生產手段亦不可能分折零散,於是乃形成其歸公之勢。而且為了完成生產力高度進步,亦非將生產手段歸公不可。所以社會主義和生產力進到極高這一句話,原不可分。不過點出來,自然更明白。

亦隻有生產手段歸公,經濟生活社會化,而後乃能完成社會的一體性,大家在社會中如一體之不可分。社會既達於一體,而後社會間自無不均平之事。

如上所說,教育機會平等一類事,自有不待言者。要想社會達於均平之域,隻在均平上求,是求不到的。卻必在這一體性上求才行。此不可不知。

說到這裏,則最後民主政治之實現,有待於經濟上社會主義之完成,其理甚明。階級統治是現在的事實,誰亦跳不過這事實去;隻有從現在腳下向著民主政治那一鵠的,一步一步走。所不同者,英國起腳太早,未曾認明此理;然步步走來,正亦不能外於此理。蘇聯末後趕上,卻是先經認明此理,而有計劃地前進。

七.階梯原理

我們知道,政治上之民主不外兩麵:一麵是政權之公開;一麵是自由之保障。所謂“欲達於民主政治,非賴階級以為過渡不可”的道理,可分就這兩點來說明。

論理既說政權公開,便應公開給全國所有的人。但政治上都是力量對力量之事,並不像哲學家推理一樣。如上所明,政權之公開原為經濟進步社會形勢開展所促成,非從理論演繹而得。全國人力量均等之勢,既不可驟期,則政權亦隻能隨經濟進步社會形勢變化而逐步公開,沒有一下完全公開之事。最後公開了,自是無階級,但中間過渡者仍必為階級,與原初之階級統治頗相類似。這裏說階級,係指“從社會地位利害關係而聯成之一群”,在彼既有其“階級意識”,在人亦以此相待者。除中國社會獨以形勢散漫,階級分化不明外;此在歐美日本社會中,皆劃然若有可見。

何以必賴階級為過渡呢?須知政權在舊統治者固不樂於公開以予人,抑政權亦初不同於酒食,為人人所欲求(此以選舉權每遭放棄,至有行強製投票者,可為明證),又不等於仁德義舉,特有待於賢豪之熱心,而要在其利害關係足以相及,自然引起關切注意,乃不惜時光不惜金錢,以求參預乎其間。此固非具有相當經濟地位知識能力者不辦。像那一般勞力為生者,不消說;便是像中國舊日讀書人,亦多半來不及。因為這種參預,亦不過參預某些問題之討論決定。其事固不可當一職業以營生活,這隻有西洋封建末期,都市複興,那些營工商業者適當其選了。即在他們,起初亦還不是自動要求,而是舊統治階級尋到他們頭上(所謂三級會議),隨後乃生興趣。假若不是既在舊統治者圈外,又大有別於鄉農齊民,嶄然自成一新階級,安得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