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流行意見,其實不盡正確。中國人並不較之外國人自私;反之,我還可以從某一點上指出外國人自私過於中國人。關於此問題,隨後自有辨明。但說中國人不講公德,則我是承認底。
公德,是指某些良好習慣為營團體生活之所必需者。其所由養成,蓋在公私利害相合而不相離,為公即所以為私,為私亦勢須為公,積久而行乎自然。假使環境條件不是如此,公私恒為兩回事,為公不免費私,其勢即難於養成一般人之公德了。缺乏此種夙養,即所謂不講公德。
不講公德,原可包括上麵缺乏法治精神,缺乏組織能力,缺乏紀律習慣而言。不過摘出此三點而分別言之,更於國人病痛可得清楚之認識。因此這裏所說底,是摘出三點以後所餘那些不講公德之事:類如:國家觀念之缺乏,對於地方公益之不熱心,對於公家事物不負責任,不加愛惜,公私混淆不分,同情心薄弱,怕管閑事,身家之外漠不關心,如是等等。其中有很多瑣細底事,數之不盡,讀者可以意會。凡此種種舉為中國人恒有之缺點,不可否認;特別在須要國家以至地方各種公共生活之今日,與西洋人對比之下,尤為顯著。這種不同,絕不是天生底血裏帶來,亦不是學說或教育(狹義)之結果,而是由於社會境環不同,形成之生活習慣自爾不同。換言之,生活欹重於家庭倫理之中國人,自難養成其超家庭倫理底公德。
十七.中西社會構造不同
上麵所說種種,是以民族品性上重大缺點來作吾人缺乏集團生活之確證。即此缺乏集團生活,是其欹重家庭家族生活的由來,此外並無他故(如盧馮諸君所說者)。蓋缺乏集團生活與欹重家庭生活,正是一事之兩麵,而非兩事。這是在我們既經指證中西過去社會生活之不同以後,十分明白底事。
是人類都有夫婦父子,即都有家庭:何為而中國人的家庭特別重要?家庭誠非中國人所獨有,而以缺乏集團生活,團體與個人的關係輕鬆若無物,家庭關係就特別顯露出來,抑且亦不得不著重而緊密起來。西洋人未始無家庭,然而他們集團生活太緊張而嚴重了,家庭關係遂為其所掩。鬆於此者,緊於彼;此處顯,則彼處隱。所以是一事而非兩事。又在緊張有力底集團生活中,團體是要直接統製到個人底;在個人有自覺時候,是要爭求其在團體中之地位底。團體與個人這兩麵相待而立,猶夫左之與右。左以右見,右以左見。在西洋既富於集團生活,所以個人人格即由此而茁露。在中國因缺乏集團生活,亦就無從映現個人問題。團體與個人,在西洋儼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幾若為虛位。中國人卻從中間就家庭關係推廣發揮,以倫理組織社會,而消融了團體與個人這兩端。這便是中西社會構造之一種不同處。前章“中國西洋第一對照圖”,即在表出此種不同。論者徒有見於近代產業興起,家庭生活失其重要,不複鞏固如前,同時個人獨立自由亦特著近代思潮以後;其間互有因果關係,從而蔚成西洋近代國家。便設想個人隱沒於家庭,家庭生活呆重如中國者,當必為文化未進之征,而類同於西洋之中古。於是臆斷此種不同,為社會演進前後階段之不同。殊不知兩方曆史背景,先有大不同者在。不細從過去以理解現在,而遽憑所見於後者以推論其前,焉得正確!
西洋社會之組織在集團,於圖上可見;而中國社會以倫理為組織,圖上卻表不出。僅僅表出家庭地位特重,是不夠底。然學者若能由此一點不同,縱觀前後曆史,橫覽東西大地而深求之,亦必可大有所悟。西洋社會從中古到近代,從近代到最近,前後變化盡多曲折,而變來變去在集團上。集團為其精神一貫之處,當然可以理會得出。從而中國社會之曆久不變,與他不同底一貫精神(倫理),亦就不難對照而得了。更觀於宗教集團間,政治集團(民族底、階級底)間,經濟集團間,彼此之對抗、競爭、鬥爭普遍於西土。而中土顧多不見;所見者乃在融釋彼我之精神,與夫漫無邊際之“天下”觀念。即此循求兩方社會組織之不同所在,當亦不難互勘而得之了。
十八.倫理本位底社會
對於他們在社會本位個人本位之兩端,翻覆不已底西洋社會,我們說此曆久不變底中國社會,是一“倫理本位底社會”。
何謂倫理?我們可以覆述前章的話:人和人相與之間,就有了倫理關係。倫者,倫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係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將始終在與人相關係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故倫理關係始於家庭,而不止於家庭。親切相關之情,發乎天倫骨肉;乃至一切相與之人,隨其相與之深淺久暫,莫不自然有其情。因情而有義。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夫婦,朋友,乃至一切相與之人,隨其親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倫理關係,即是情誼關係,亦即其相互間底一種義務關係。“倫理”之“理”,盡正在此情與義上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