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真人秀】

客戶端的開會秘籍

伴隨著一陣激烈的爭論聲,會議室裏湧出了一群客戶端軟件部的同事。大家一邊走一邊感慨:

“今天這會可真長,又要加班了!”說這話的是剛進公司不久的小甄,他本來就在實習期,業務還不熟練,今天的會占用了不少時間,他倍感壓力。

“可不是,開了3個小時,我們有9個人,一共就是27個小時!”技術工程師小羽擅長用數據說話。

“這不奇怪,跨部門的大項目都這樣,老早就有人總結是‘上班開會,下班幹活’——因為上班時人到得齊,所以攢在一起開會,下了班各幹各的。”“驗豐富”的小方不以為然。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聽了小方的話,總監王嘯警惕起來:今天這個會確實效率不高,而有人已對此習以為常,說明這種情況普遍存在,卻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是很危險的。比如今天這個會,本是PM和RD(技術人員)的例會,工程師小羽在材料複查時發現了來的產品設計不盡合理,於是提出重新審核。PM和RD為了評估這個需求,九個人爭論了近三個小時,結果彼此也沒說服。這就是剛才小羽算的那個賬的來曆。

估計RD團隊的leader也有同感,他主動提出了改進方案:“這樣的討論,雖然大家都有機會表達意見,但是意見越多分歧也越多。我覺得,既然是關於產品需求的問題,就該讓PM做決定,我們要尊重專業人士的意見,比如有關設計的問題,就讓設計人員做主,要有有關技術的問題,就按我們的意見來。”

“對,我記得Robin說過一句話,‘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按這個則來,我們今天的問題就ó刃而解了,”頓了頓,王嘯又說,“小羽說得對,別看平均到每個人不算多,可一算總賬,能節省不少時間呢,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做很多事情啊!”

不久,客戶端軟件部訂立了三條特別針對棘手問題的開會準則:.思.兔.網.

第一,遇到難統一意見的問題,可以先期分頭廣泛征集意見,然後小範圍開會討論;

第二,如果在二十分鍾的討論裏不能達成共識,那就暫停會議,會下分頭聊。因為分歧一般就在一兩個人之間發生,沒有必要把所有人都牽扯進來。

第三,即便最終還有分歧,請項目第一負責人自己拍板。

這個準則試行沒多久,大家就發現它果然大大提高了開會的效率,“上班開會,下班幹活”的情形明顯減少了。漸漸地,別的部門也發現了這個秘籍,紛紛跑來“偷師”,這個準則在百度蔚然成風。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SOHO中國事長潘石屹寫過一本書叫《永遠不做大多數》,他在裏麵說了一個創業早期的小故事。那時候SOHO中國處在成長期,潘石屹致力於讓公司變得職業化和規範化,公司戰略也引入了時髦的“群體決策”。

壹百度2 第二部分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斷力(1)

當時北京的望京地區還相當荒涼,在該區域某地塊的競標意向討論中,潘石屹用直覺判斷,認為那塊地很有潛力。但幾乎所有人都反對,而且很職業地引用谘詢公司的數據或是自己的驗,證明SOHO應該專注於核心商務區的發展,不要把精力浪費在那種“荒涼”地帶。老潘沒那麼強的理論基礎,隻靠直覺還是說服不了大家,雖然掙紮了很久,但最後隻好放棄。

後來的事實大家都知道,老潘的直覺是對的。

老潘最後總結,大家的話不能不聽,但主意還是要自己拿,因為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風險和收益也是對等的,既然你是負責人,就要有勇氣承擔相應的義務和風險。大家的意見是幫你規避風險,但絕不是逃避,當斷則斷。

【最優化法則】

1.拿到一件任務後,首先要最廣泛地征集意見。

首先,收集。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首先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古人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廣泛地聽取意見會讓你最大限度地了解事情的真相,隻聽一麵之詞會出現“盲人摸象”式的笑話。尤其在當今社會,全球化大工業生產使企業麵貌有了巨大的改變,不要說傳統製造業已形成了若幹“世界工廠”,來認為智力密集型的軟件業現在也動輒上萬人的規模、牽涉若幹國家,任務的複雜度和覆蓋麵都空前提升,速度和效率也史無前例。在這樣*度的問題空間下,不充分地調研以了解全貌,很容易讓結論“跑偏”。所以,必須做專業的、充分的調查研究。

2.形成初步的幾種想法。

其後,篩選、假設。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能從大量的信息中篩選出